遣詞造句要有民生意識

遣詞造句要有民生意識  
 
  一個具有民生意識的政府,必然能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關注民眾的生存狀態和生活質量。這裡不僅包括物質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語言是精神溝通的橋樑。在社會宣傳和人際交往中,注意遣詞造句的效果,營造社會的和諧氣氛,正是民生意識的具體體現。

  去年網上曾流傳一張照片。某地派出所門前,豎著兩塊告示板,上面寫著「緊急通知」:「全鄉所有沒有死的人員,必須在4月30日前到派出所辦理身份證。」這種蠻橫的口氣,這種缺乏教養的措詞,顯然已經不是什麼寫作水平問題,而是出言不遜,惡語傷人,對當地居民是一種污辱和挑釁。難怪照片引起了網民的熱評,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據說後來查明,是有人心懷不滿製造的事端。

  有時,詞語的使用者本身並沒有惡意,但實際的表達效果卻讓人難以接受。廣州市一所老人院不久前新建了一座大樓,專門用來為患有「絕症」而康復無望的老人提供臨終服務。這座大樓環境幽雅,設施齊全,既有雙人間,又有單人間、套間,還配備了廚房,生活非常方便。可大樓啟用以後,除了住進十幾位神志不清的老人外,其他本該入住的老人卻拒絕入住。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大樓的名稱叫「臨終關懷」,老人覺得聽上去「刺耳朵」。

  就語言論語言,「臨終關懷」是一個體現了社會文明程度的詞語。人總是要死的。契訶夫寫過一篇散文,說人的眼前有一個黑點,但看不清楚是什麼東西,於是一路追去。追了幾十年後,黑點越來越大,最後終於看清,原來是座墳墓。人從他出生的那一刻起,便是一直向著墳墓走去的。所謂「臨終關懷」,就是對將要死亡的病人,給予心理上和生理上的關心,盡量減少痛苦,讓他們能夠保持尊嚴,平靜地抵達人生的終點。然而,人對死亡又有著本能的恐懼和排斥。大樓取名為「臨終關懷」,貌似大慈大悲,愛心洋溢,對於那些老人來說,卻成了一種「刺激」,有著精神上的不能承受之重。

  可見,即使在語言上無懈可擊,也要考慮到當事人的感受。這裡不妨再舉一個例子。北京的交通指示牌,做得相當到位,凡是在該提示的地方都會有醒目的提示。一座立交橋下面,有一塊巨大的指示牌,上面是六個大字:「司機橋下掉頭」。做司機的,當然明白這牌子的意思,在此可以轉過車頭,向相反的方向行駛;不過看到「掉頭」二字,還是覺得一肚子的不爽,彷彿遭人咒罵一般。當地報紙為此向交通主管部門咨詢,主管部門的答覆是:「掉頭」二字沒有用錯,在有關交通管理的文件中,用的也是「掉頭」。

  確實,「掉頭」二字既不是別字,更不是錯字,沒有用錯。非但不錯,還很規範。「掉頭」也可寫作「調頭」,這兩個詞是異形詞,但以「掉頭」為首選詞形。周恩來的「大江歌罷掉頭東」的詩句,不是也用的「掉頭」嗎?可是,如果我們換位思考,從司機的角度考慮問題,這塊指示牌還是有可議之處的。「掉頭」既是一個詞,也可視為一個短語,在特定語境中,是完全可能引起不良聯想的。既然「掉頭」也可寫作「調頭」,為什麼不能變通一下改用「調頭」呢?如果考慮到用語規範問題,為什麼不能說成「車輛橋下掉頭」,一定要「司機橋下掉頭」呢?換一種說法是輕而易舉的事,它可以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富有人情味。

  其實,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已經有不少耐人尋味的例子。機關辦公室的大門上,本來掛的是「閒人莫入」,拒人於千里之外;現在卻成了「有事請進」,一股春風撲面而來。超市裝了電子眼,貼出「電子監控,請君自重」的告示,彷彿每一個人都是小偷;現在改為「你正在鏡頭面前,請綻放你的笑容」,無形的壓力化成了善意的調侃。街頭綠地在養護期間常常發出這樣的禁令:「嚴禁入內,違者罰款!」可謂聲色俱厲。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小草休息,請勿打擾」,在幽默中流露出善意。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民生意識的核心,是對人的關心、對人的尊重、對人的體諒。讓我們從一字一詞的選擇開始吧!

本文引自《咬文嚼字》(2008年6月) http://www.xmgxzzllk.com/gailunke/anliku/20081116-137.html
 
 


已發佈

分類:

,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