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解密的創始人阿桑奇:可以解密 不能解「套」

阿桑奇:可以解密 不能解「套」

  維基解密的創始人阿桑奇被捕了,罪名不是洩密,而是強姦,他被指控性行為時拒絕使用避孕套。

  有很多人斷言這是陰謀、是陷阱,因為他們第一不相信一個人在戲弄了一堆國家機器後可以毫髮無損;第二不相信「套套」上的一點「小事」值當搞個國際通緝令。

  真相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但事情其實不正該如此嗎?如果反過來,侵犯個人權利不聞不問,對抗國家卻動輒得咎,那才悲哀。…
 
「國家機密」經常是塊遮羞布 

  有時它是拒絕公民監督的遮羞布

  個人有個人的秘密,公司有公司的秘密,國家也應該有國家的秘密。這幾種秘密本該給予一視同仁的保護。但國家秘密有其特殊性,因為所謂國家秘密,就是為了保護本國人民利益而需要保守的秘密,它的保護對象是國民,而操作者卻是公務人員,誰能保證公務人員不會假公濟私,以「秘密」之名逃避監督?

  事實上這樣幹的人可不少,比如個人隱私動輒被侵犯,國家層面卻處處是「機密」,這必然有問題。

  有時它是掩蓋一國不道義行為的遮羞布

  有些國家機密的保守,表面看起來的確有利於本國利益,但它記錄的很可能是對他國的不道義行為,其他國家是有權利知道的。比如你侵略別國的罪行,難道被侵略國家的人不該知道嗎?此外,這些秘密的保守也未必真的符合本國人的利益,知錯才能鞭策人進步,長遠看對本國人也是有利的。

  阿桑奇扯下了這塊遮羞布 

  無法平息對維基解密的爭議

  《紐約時報》的高級編輯Keller曾寫信指出,接受維基解密的「投稿」不等於認可他們的行事作風,並稱向每個人完整公佈所有信息的決定將會帶來不可想像的「遺憾」。

  的確,機密可不可以無限制的公佈?限制的標準是什麼?未經查證的「機密」可不可以公佈?等等這些都是老、大、難問題,似乎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卻可以肯定阿桑奇們的探索價值

  維基解密將其使命定位為「揭露政府和公司不道德行為」,他們已經在這樣做了。比如先是7月25日公開9萬份阿富汗戰爭文件,揭露阿戰迄今已造成2萬人喪命。再是10月23日公開40萬份伊拉克戰爭文件,指伊戰共導致近11萬人喪生,其中63%是伊拉克平民,阿桑奇稱伊戰是一場名副其實的「大屠殺」。他們還公佈了一些領導人的醜聞,比如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和他性感的烏克蘭護士柯羅妮茲卡「形影不離」,這有利於利比亞人民監督他們的首腦。這些具體的成就還不是最重要的,阿桑奇寫道:「政府活動的透明能導致腐敗的減少、治理的改善,令民主政體更加強大」,維基解密通過前期的行為把這樣的宗旨傳播出去,對權勢者是一種震撼,對監督者是一種鼓舞。

制約阿桑奇解密很難 

  美國一般只能追究內部洩密者的法律責任

  既然公務人員有濫用「國家機密」的可能,那麼對刺探和洩露國家機密的行為就不能禁止,因為其一,不刺探怎行監督之權;其二,不洩露怎能評判內容是不是該洩露。

  所以美國可以對簽保密協議的公務人員提保密要求,卻不能規定其他公民有保密的義務。在洩密後,只有洩露的內容包含「明顯而即刻的危險」,才可能被法律追責。

  對於阿桑奇這樣的外國人更是難辦對於本國人,還可以拿「維護國家利益」來制約,但是一國利益不等於別國利益,甚至還相反,你的利益是他人的損害。所以美國固然可能在法律上找到「間諜罪」這樣的突破口,來尋求「法辦」阿桑奇,但僅僅是為了本國利益這樣做的話,道義何在?很可能遭到別國的批評和抵制。

追究阿桑奇解「套」很易 

  獨立的通緝阿桑奇,卻也符合瑞典的一貫形象

  小題大作、聽命於美國……,這些指責如果放到其它國家,可信度還高一些,但是放到瑞典身上,就另當別論了。瑞典是個什麼國家?它是一個雖小,卻在名頭上可以和美國並駕齊驅的國家,如果說美國是資本主義的典範,那麼瑞典就是社會主義的典範。說到國家清正廉潔,人民安居樂業,幾乎言必稱瑞典。

  所以,說美國情報部門設計陷害阿桑奇或有可能,但說瑞典配合美國誣陷阿桑奇就難讓人相信了。  

  可以撼動世界霸主,不能侵犯一個女子

  據報道,阿桑奇分別與兩名金髮美女在48小時內做愛3次,其中一次安全套破裂,另一次阿桑奇拒絕使用安全套,兩名女子事後為危險性行為十分忐忑,擔心染上性病或懷孕,於是報案,女警官認為阿桑奇涉嫌強姦和性騷擾。之後便是檢察官發出了國際通緝令。

  這在中國人聽起來似乎有些天方夜譚,但想想這是在瑞典,就不奇怪了。因為更天方夜譚的是,一對居住在瑞典延雪平市的瑞典夫婦因未給16個月大的兒子取名,被開出罰單,理由是這對夫婦拒絕給予孩子最基本的人權。

  結語:阿桑奇的不被追究和被追究,都給人以啟示。

(來源:騰訊評論今日話題 2010-12-09)

「維基解密」:沒什麼可保密了

  2010年7月26日,星期一,全球媒體頭條新聞只有一個:阿富汗戰爭密件洩露!

  《衛報》稱之為「情報歷史最大的洩露」,其他媒體也稱之為「五角大廈文件II」。不管怎樣,它是美國及其盟友最辣手的公關問題。因為這些從2004年4月至2009年12月的密件,揭露了美國在阿富汗不願看到的真相:長期追求反恐無效的結果。

  一個月前,專門揭露大公司和政府機密的網站「維基解密」網站(Wikileaks),將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阿富汗戰爭中鮮為人知的秘件交給歐美三大報章——美國《紐約時報》、英國《衛報》和德國《明鏡週刊》。它們在7月26日(星期一)同時公佈幾達9萬1,731分美國五角大廈(國防部)檔案和戰地情報機密文件,轟動全球,輿論紛紛。

  這是美國隨1971年《五角大廈密件》後,另一個美國史上最大宗的軍事情報洩密事件。這9萬1,731分密件顯示了什麼?讓我們看看吧:

  -北約部隊在檢查站和突襲中殺死了無辜平民,然後掩飾真相。

  -這些行動激怒了阿富汗人,更反而強化叛亂組織和勢力。

  -美國越來越多用無人駕駛飛機空炸敵人,但也開始造成無辜平-民傷亡。

  -美國在阿富汗使用暗殺隊,定點暗殺恐怖組織塔利班的高層人物。

  -巴基斯坦情報機構和部分塔利班恐怖分子有著密切關係。

  -阿富汗官員貪污腐敗,無能無力。

  -阿富汗政府的軍隊和警察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忠誠和能力都被質疑……  

  從這裡,我們可看到一些我們不知道的新機密嗎?非也。如今媒體強調,你看,美國在阿富汗陷困,不是美國不行,而是阿富汗軍警是笨豬、巴基斯坦在幫兇、卡爾扎伊總統無能。這是一點。

  另一點是,不久前,還記得「維基解密」曾公佈美軍阿帕奇直升機在2007年濫殺無辜平民的錄像嗎?不也鬧得滿城風雨?結果呢?我不是在此給「維基解密」網主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潑冷水。我擔心,到頭來,恐怕還是說了等於沒說,白鬧一番。

  不過,阿桑奇的「壯舉」應該受到肯定和鼓掌的。但戰爭真相需要一個網站來揭露顯示了什麼問題?政府在說謊、在掩飾事實;主流媒體在配合、在做政府應聲蟲!人們都受騙了,直至今天,傳統媒體再次扮演它們應該扮演的角色。

革命性的洩密平台

  「維基解密」再次打破傳統媒體的侷限,以網路空間迅速傳達大量信息,越過國家控制,不受時空限制,可以說在電腦空間「無法無天」,無限傳播,怪不得有人稱它為「無國籍的新聞機構」。從此,在無政府狀態下,沒有任何商家或國家的機密可以安全掩飾的了。不過,同時自由民主也到了極限,政府或國家觀念面臨嚴峻的挑戰——個人自由與集體安全,絕對開放與必要保密的問題。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不過既然如此,阿桑奇最終還是依賴傳統媒體以擴大影響。這不是顯示了傳統媒體的魅力、功能和價值嗎?

  其實,如果大家關注阿富汗戰爭九年多的戰況,所謂機密文件並沒有多大秘密內容可言的。不過,我對它的好奇並不在於此。首先,這些密件不是來自記者多年的調查和追蹤,而是以前沒有人注意的網站。洩露人的原始資料和一個網站就行了。前者再不需偷、抄或印,幹脆在電腦一按,機密文件便電子傳送,快、方便、又安全。然後「維基解密」便可在互聯網發佈,完全繞過報紙、電台和電視。這是革命性的。

  其次,「維基解密」與傳統媒體不同。它不是由一群媒體專業人士操作的,沒有什麼保密可言,顧不到什麼國家利益或安全。它的目的就是播送任何密件。在他們眼中,世界上沒有什麼可以保密的。有人說,它是第一個「沒有國籍的新聞機構」。它不能被起訴,因為它只有存在虛擬空間;它不能被關閉,因為它有一個極其詳盡的安全體系。它幾乎是無所不在,無法無天的。

  在過去,大公司和政府的秘密是不可自由報導的,因為國家有法律保護它們;今天,「維基解密」可以自由報導它們的秘密,因為這是互聯網的邏輯。這是新的科技。

  再者,「維基解密」的興起,告訴我們一個信息:各國政府喜歡掩飾事實,謊言連篇;媒體在配合,成為政府的傳聲蟲。主流媒體沒有扮演它們應該扮演的角色。如果沒有類似「維基解密」的網站,很多真相可能永久埋藏了。從這一點看,我們肯定「維基解密」存在的價值。 

個人自由vs集體安全

  最後,「維基解密」的運作,在理論上考驗自由、民主的極限,因此,如何平衡個人自由與集體安全、絕對開放與必要保密之間的衝突,的確非常值得大家深思。

  美國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戰爭,雖然經過兩屆不同政黨的總統,做法幾乎一模一樣:控制一切戰事信息,絕不讓美國人看到毀滅、流血、死傷的鏡頭,更不讓美國人感到戰爭的無情、可怕、殘酷。比如,9年多來,美國人一直看不到死傷軍人回國途中或其他戰地殘忍實況的照片,除非是政府本身發佈的。

  這是來自越戰的悲慘教訓。

  因此,主流媒體不會也不能報導戰爭真相,它們的戰地記者都受到政府的「關懷」和「保護」。因此,對美國人來說,阿伊兩戰不是流血、傷亡、毀滅的戰爭。

  在這種新聞全面封鎖下,任何真相只能依靠來自當事人的洩密了。既然傳統主流媒體無法扮演它們應該扮演的角色,那麼新興媒體——互聯網便挑起這個重擔子了。於是,出現了專門洩露大公司和政府的「維基解密」網站。

  這不是「維基洩密」網站的首次亮相;它既然獲得美國《紐約時報》、英國《衛報》、德國《明鏡週刊》等三分權威報紙的配合與合作,同時發佈密件,可見網站主人反戰的決心。

  40年前(1971年)越南戰爭,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前分析員丹尼爾.埃爾斯伯格(Daniel Ellsberg)洩露五角大廈密件,結果被當時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稱為「美國最危險的人」。

  如今,「維基解密」網站主人阿桑奇扮演類似的角色,會不會也被稱為「美國最危險的人」?

  當阿桑奇被問及這個問題時,他毫無疑義地說:發動戰爭的人才是最危險的人!下面是他在德國《明鏡週刊》訪問最後的一段話:

  《明鏡》:您可能會在美國矽穀開一家公司,住在矽穀帕洛阿爾托有游泳池的房子。您為什麼決定選擇建立「維基解密」網站呢?

  阿桑奇:我們都只能活一次。因此,我們有責任充分利用我們的時間,並做一些有意義和令人滿意的工作。這是我覺得有意義的和令我滿意的工作。這是我的氣質。我喜歡創建一個大規模的系統,我喜歡幫助脆弱的人。同時,我喜歡打壞蛋。總的來說,這是蠻令人愉快的工作。

  阿桑奇不愧為一個反戰勇士。 

本文引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mag/docDetail.jsp?coluid=0&docid=101532918&page=1

解密“維基解密”:天機也可被洩露

再度披露25萬份秘密文檔,維基解密是在宣布:“天機”也可被洩露。網易新聞今天登載文章《解密“維基解密”:天機也可被洩露》,為讀者揭開維基解密的“另一面”:

數字解密“人民情報機構”  

  1個人:創始人阿桑奇是唯一公開“代言人” 

  經過2010年幾輪猛烈“爆料”後,全球互聯網用戶對今年39歲的澳大利亞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應該都不陌生。他是這個“負責人洩漏一切”的維基解密的創始人,也幾乎是這個網站唯一的公開發言人。在2006年創辦維基解密之前,他的身份再普通不過,程序員、理科學生、記者是他的“標簽”。但早互聯網對大部分人還聞所未聞的1991年,他就作為黑客被送上過法庭。現在號稱“退居二線”的阿桑奇依然不時出現在公開場合,不為宣傳維基解密、而是基於過去幾年的實踐,向世人傳播他有關“信息自由”的理念。

  5個人:核心管理團隊只有5名全職工作人員

  由始至終,維基解密公開過身份的工作人員創始人阿桑奇和一名德國的網絡工程師丹尼爾.施密特。但據阿桑奇在接受採訪中透露,這個網站並非他一人操作,還是有5名包括施密特在內的全職編輯的,他們組成了網站的核心管理團隊。至於維持網站運轉的大量“秘密”,則是由世界各地的“義工”──記者、工程師、法律人士、視頻加密專業人士為其提供的。[詳細]

  30份/天:網站每天約向公眾揭露30份文件

  從正式運營至今,維基解密從各種(大部分是匿名)的消息源收集到超過120萬份文件,並以每天約30份的速度公開這些文件。據報道,通過維基解密公布的“機密文件”數目,已超過今年來在全球其他媒體平台上發布的文件總和。

  20萬美元:員工“零薪水”,網站年運營費20萬美元

  處理如此多秘密一定不便宜,但維基解密自己的運營狀況卻從來都是個“秘密”。創始人阿桑奇曾表示過網站的主要資金來源是個人以及基金會的捐款,但詳細的捐款人和數目從來都是保密的。在一次採訪中,網站工程師施密特曾透露,網站每年運營費大約為20萬美元,主要包括網費、租金、網站服務器存儲費、硬件設備和員工差旅費等。如果將來要為5名長期“義務勞動”的全職員工發工資,運營費將上漲至60萬歐元。但捐助畢竟是不穩定的費用來源,2009年12月維基解密就曾因經費不足而一度關閉,直到今年5月才又重新開張。 

  251,287份文件:逾25萬份美國外交機構收發的電報剛被公布

  與今年前兩次“洩密”相比,本次維基解密宣布公開的251,287份外交電報,可謂“打擊一大片”——數量上遠超此前的量級、時間上與近3年發生的國際事件有關(正常情況下至少需要過10年才可解密)、覆蓋逾250個美國使領館、幾乎涉及所有美國盟友和敵人的外交關係。雖然這些文件中,沒有一分上標有“絕密”的標簽,但其中1.1 萬份文件屬於“機密”級別,9000份屬於“不可向國外透露”(NOFORN),2萬多份文件上標明與防止恐怖主義有關。

獲取秘密,像小孩子做遊戲一樣容易   

  美國軍方為保護秘密建立內網,卻有超過3百萬人有訪問權限

  正如其創始人多次談到,維基解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說明了其他傳統媒體的“不靠譜”。阿桑奇曾毫不避諱地說過,“一個五人小組公布的秘密比世界其他媒體加起來還要多,這說明什麼?(媒體和記者)可恥!”這樣的言辭聽起來過於挑釁,但若看到連美國軍方的秘密如何“垂手可得”,阿桑奇的指責也許就顯得不那麼過分。

  隨著25萬份秘密外交文件被揭露出來,美國國防部內網(“Siprnet”)的隱患也被暴露無遺。據《衛報》等媒體報道,這個自“9.11事件”後設立的內網,是美國國內多部門共享重要安全信息的平台,幾乎全世界的美國駐外使館都加入到這個龐大的信息分享平台裡(到2005年就有180個)。一方面,這個內網裡的信息非常豐富,另一方面,任何有認證密碼的美國國務院和軍方人員都有權訪問這些信息。到底有多少人可以接觸到這些秘密呢? 雖然官方拒絕給出準確人數,一項早在1993年進行的調查顯示,至少3百萬人有此訪問權限。多項報告還顯示,隨著國土安全形勢愈發嚴峻,這個數目在過去十年裡實際上不斷增加。 

  用一張Lady Gaga的假CD就能獲取“國家機密”

  當維基解密再度公布讓美國尷尬不已的文件時,英國媒體譏諷道,獲取美國的“國家機密”簡直跟小孩子做遊戲一樣簡單。今年5月,美國《連線》雜誌就曾經披露一名22歲美國士兵曼寧如何製造“美軍史上最大數據洩漏事件”:

  曼寧偽造了一張美國流行歌手Lady Gaga的CD唱片,並將其放入其工作場所、駐伊美軍軍營的電腦內,造成只是將音樂光碟帶回家的假象。據曼寧描述,他假裝一邊聽著音樂、一邊跟著哼哼的樣子,就完成了下載“國家機密”的過程。為了披露阿富汗戰爭的“真相”,曼寧搜集到了大量巴格達的視頻、美國國務院的秘密演示文稿以及多達15萬份外交電報,甚至潛伏到美國中央司令部的計算機系統內。他還稱,在長達8個多月的時間內,他利用這些簡單的手段,就得以以每天14個小時的頻率查閱軍方秘密材料──並統統匯總給維基解密。 

傳播秘密,不只是「爆料」那麼簡單   

  負責任披露一切,是否就能「不負責任」?

  對於打著「信息自由」旗號的維基解密而言,秘密的獲得並不困難。網站最引以為榮的,莫過於開創了一種不受傳統記者規則和新聞報道原則的限制,允許用戶通過匿名上傳來揭露政府和企業醜聞的「洩密機器模式」。但幾乎從一開始,這種模式就是「叫好不叫座」。原因之一,是這種洩密的形式讓參與者面臨太不確定的法律風險。上述洩露了阿富汗機密文檔的年輕美國士兵,正因被美國軍方指控非法傳播而面臨最高52年的監禁,而因為他是匿名提供線索,維基解密甚至不知道該不該、能不能對他提供法律援助。

  此外,真正把維基解密置於輿論漩渦的,還是爭取信息自由與保障國家安全之間的權衡。在網站主頁上,維基解密將其使命定位為「揭露政府和公司不道德行為」,卻幾乎從未正面回應過如何劃定秘密界線的問題。1971年,當美國蘭德公司將有關越戰的秘密研究報告提供給《紐約時報》等媒體時,幾乎面臨了和今天一模一樣的討論。而時至今日,人們仍只能從當年雨果.布萊克大法官說的話──「新聞界的重大責任是防止政府的任何一個部分欺騙民眾」──中為維基解密「開脫」;但個人和媒體能否公佈政府機密文件、如何斷定國家安全是否受威脅等與維基解密生死攸關的問題,依然無解。 

  揭露政府秘密,是否就等於向所有人公開一切?

  事實上,除了遭到來自各國政府各種形式的威脅外,維基解密面臨的另外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披露它所掌握的秘密。對這個以「爆料」為生的組織來說,新聞乃至維基解密的所有價值,都在於公開一切。創始人阿桑奇曾說過,「你不能在發表物理學論文時不附上全部實驗數據和結果」,但問題是,怎麼公開才算合適呢?有趣的是,始終提倡「報料者不須依賴新聞記者才能發佈消息」的維基解密,偏偏選擇了將這些文件提供給《紐約時報》和《衛報》 等5家權威媒體,大多數讀者能讀到的文件,大多是經過這些媒體「二次加工」的版本。

  與維基解密網站上不帶分類、不經刪改的原汁原味文檔不同,幾大媒體在公佈這些材料時不僅事先咨詢過美國白宮的意見,還主動略去了被認為可能對國家或個人人身安全造成威脅的內容,《紐約時報》甚至故意省略了跳轉到維基解密網站的鏈接。這些行為讓阿桑奇大為惱火,但這些傳統媒介卻堅持認為,不顧一切的披露醜聞不應該成為喪失基本新聞倫理的借口。《紐約時報》的高級編輯Keller就曾寫信指出,接受維基解密的「投稿」不等於認可他們的行事作風,並稱向每個人完整公佈所有信息的決定將會帶來不可想像的「遺憾」。 

   結語:在其宗旨描述裡,維基解密的創始人阿桑奇寫道,「政府活動的透明能導致腐敗的減少、治理的改善,令民主政體更加強大」。維基解密的努力表明,科技的進步讓信息不再如從前「昂貴」,卻也同時展現了,利用信息自由來維護一個政府的誠實可以如此艱難。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發現,哪怕「負責任洩露一切」也並非最理想的模式;但在此之前,沒有人能夠抹去維基解密今天所做的所有探索。

  幾十秒,幾十年。

  1971年,《紐約時報》公佈一批關於越南戰爭的機密文件,引發轟動;近40年後,美國維基解密網曝光數萬份阿富汗戰爭秘密文件。兩起事件相似,卻又有不同。40年前,機密文件刊登在報紙上,而如今發表在互聯網上。一些網絡安全分析師認為,在數字化時代,竊取機密更加容易,洩密者也許只需點擊一下鼠標就能獲取和發佈大量秘密信息。政府和軍方面臨新的挑戰。

  幾十年後

  獲取機密難度降低

  維基解密網25日公佈逾9萬份美國軍方關於阿富汗戰爭的秘密文件,曝光阿富汗戰爭不少鮮為人知的信息。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網絡安全專家詹姆斯.劉易斯說,這讓他回想起1971年的「五角大樓文件」洩密事件。

  當時,五角大樓僱員丹尼爾.埃爾斯伯格將美國軍方數千頁越南戰爭機密文件洩漏給《紐約時報》記者。這些文件講述美國捲入越南戰爭的始末,以及政府在有關越南戰爭的議題上如何誤導民眾等。曝光文件引發全美反戰浪潮。劉易斯說,作為一個大型機構,五角大樓內部出現洩密者不可避免,但「他們現在獲取機密的難度降低了」。「丹尼爾.埃爾斯伯格將一大摞文件交給記者。而你現在可以獲得更多文件,向全世界曝光,」他說。

  幾十秒內

  可能製造最壞情況

  劉易斯認為,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美國政府和軍方應重新考慮如何防止機密信息洩漏。「在紙媒時代,如果我拿著一份上面印有『最高機密』的文件,政府會相信我不會將它拿走或給別人看。這樣做在紙媒時代可能行得通,但在數字化時代不行。」「現階段,我們沿用舊的模式,即基於對個人的信任,管理接觸機密信息的權限,」劉易斯說,「五角大樓信任自己的員工,這很好,但不夠。」

  信息安全研究員唐.傑克遜說,五角大樓管理機密信息的方式未能與時俱進。「互聯網出現前……你擔心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是這些機密信息刊登在報紙上,那時你不必擔心維基解密網這類媒介,」他說,「報紙不可能公佈9萬份文件,」但維基解密網可以在幾十秒甚至幾秒內做到。」

  數字時代

  信息保密並非易事

  軟件專業安全技術企業邁克菲公司員工湯姆.康韋說,在數字化時代,安全保密工作面臨更大挑戰。「所有東西都已經數字化了,所有東西都在網絡上,」他說。

  按康韋的說法,阿富汗戰爭秘密文件曝光是典型的「內部人員作案」。他認為,對於龐大和複雜的軍方機構來說,保護數字化機密信息並非易事。

  「畢竟,只要一個人想做某件事,他總能找到辦法,」康韋說,「你要做的是增加竊取機密的難度。」他說,可以採取的安全措施包括切斷互聯網連接、禁用DVD光驅、將敏感信息分開儲存和阻止「反常行為」等。「如果一人平均每天下載的數據量從50兆飆升至9000兆,必須發出危險信號,」他說,「可能沒什麼問題。他能為他的行為作出合理解釋,但也許不能。」 

洩密文件顯示

  本.拉登

  定期給人彈開會

  維基解密透露的美國秘密文件中有許多情報顯示了本.拉登的所在。這些證據似乎與上個月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聲明正好相反。他們稱從2003年以來就沒有基地組織頭目的消息了。

  中情局稱美國對本.拉登的位置有準確信息的最晚時間是21世紀初,但是這些情報顯示出美軍多次打探到了基地組織頭目的下落。例如,據報道,2006年本.拉登出席了在巴基斯坦的招募自殺襲擊者的會議。一份由國際安全援助部隊(ISAF)發出的「威脅報道」稱:「高級別會議多次在巴基斯坦奎達舉行,有六名自殺襲擊者得到命令在阿富汗北部開展行動。」「這些會議每個月舉行一次。通常有20人出席。會議的地點一般在奎達或是介於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邊界之間小鄉村。會議的前四位(塔利班頭目)是毛拉.奧馬爾,奧薩馬.本.拉登,達杜拉和毛拉。」這些文件還載有許多關於本.拉登死訊的無法證實的報告。 辛雪編譯

  密戰一

  指控維基解密「拳頭打空氣」?

  美國國防部新聞秘書傑夫.莫雷爾26日宣佈,五角大樓將對洩密事件展開調查。「我們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以確定誰應為機密信息洩漏負責,」他說。維基解密網沒有公開機密文件來源。五角大樓沒有透露任何嫌疑人的名字,但未排除內部人員作案的可能性。

  不少媒體猜測,22歲的美國陸軍情報分析員布拉德利.曼寧是嫌疑人之一。他涉嫌將一段有關美軍直升機在伊拉克射殺平民的機密錄像交給維基解密網,本月早些時候遭到指控。五角大樓上月說,曼寧涉嫌向維基解密網提供26萬份秘密外交電報,軍方已展開調查。當媒體記者問及維基解密網是否也將接受調查時,莫雷爾沒有給出確切答案,只是說過去只有洩密者受到犯罪指控。「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一家機構不對任何人負有義務,不判斷哪些信息應該公佈、哪些不應該,從世界各地的人手中獲取機密然後公之於眾,」他說,「我不是律師,但民眾將判斷慫恿他人竊取機密是否合法。」

  密戰二

  創始人阿桑隨時可能被暗殺

  偏執、無政府主義……阿桑是一股正義的還是混亂的力量?他說本周公佈的90000份文件中,維基解密人員只看過其中2000份。果真如此的話,他就不可能知道其中有多少資料會危及美國和英國士兵。

  上世紀90年代,他創辦了維基解密。這個網站既沒有辦公室也沒有僱員。除了阿桑,主要成員通常通過字母代碼來稱呼。任何發送到其網站的信息都是先傳輸到瑞典的一台電腦,然後再返回比利時的一台服務器,最後才從其他地點進行下載。這一做法是為了掩蓋信息的來源。阿桑本人也相信受到了美國的監視,擔心會被美國政府逮捕。他的生活方式很奇怪,是巡迴式的。他沒有房子,東西很少,唯一的行李是一個藍色的背包,裝著手機、計算機硬盤驅動器和一大堆襪子。儘管阿桑和他的追隨者似乎與世人格格不入,但他卻操縱著自稱十分鄙視的傳統媒體來獲得最大限度的宣傳。毫無疑問,古怪的阿桑使自己成為當今世界的一股強大力量,但是這股力量是否會成為正義的力量還仍有待觀察。

  此次駐阿美軍作戰記錄的洩密令美國政府震怒。據稱美國對阿桑發出追捕令之後,「維基洩密」上貼出一條消息,說阿桑可能遭到美國情報部門的暗殺。(辛雪編譯)

  密戰三

  奧巴馬政府被推上風口浪尖

  美國網站「維基解密」25日公佈逾9萬份阿富汗戰爭秘密文件,把美國推上風口浪尖。美國國防部發言人戴夫.拉潘說,根據五角大樓目前掌握的信息,這些文件的保密級別為「秘密」,而非「絕密」。美國國防部26日說,美方正在評估這些秘密文件曝光給美國帶來的潛在損失。  

  一些分析師認定,這些秘密文件將拉升美國民眾對阿富汗戰爭的悲觀情緒,甚至掀起大規模反戰浪潮象。

  一些分析師認為,秘密文件公開對政治的影響或許遠大於對阿富汗軍事行動的影響。奧巴馬上任初期,對阿作戰政策受到頗多質疑:裝備不足、作戰環境惡劣、距勝利遙遙無期。不過,乍看之下,這些都是前總統喬治.W.布什遺留下來的難題。奧巴馬隨後宣佈增兵阿富汗,設立撤軍時間表,誓言結束在阿軍事行動,安撫國會議員和美國民眾的反戰情緒。不過,全新秘密文件公開,表明現階段阿富汗局勢和數年前區別不大,混亂依舊。一些分析師認為,奧巴馬政府再也無法與布什政府「劃清界限」。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教授朱利安.澤利澤說:「布什面臨的難題現在成了奧巴馬的難題,奧巴馬現在沒法擺脫它。」「民眾開始懷疑發生的一切,」澤利澤說。

  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約翰.克裡說,無論這些文件經由何種渠道公開,它們就現在美國對巴基斯坦、阿富汗的政策提出疑問。「這些政策至關重要,」克裡說,「這些文件強調了當前政策帶來的風險,使修正政策顯得更加緊迫。」

  加拿大外交部長勞倫斯.坎農26日說,這些秘密文件的洩露對在阿富汗作戰的加拿大軍隊構成威脅。「政府擔心,有關作戰行動層面的洩密會威脅我方人員生命安全,」坎農說。這些秘密文件顯示,阿富汗塔利班武裝人員擁有紅外線制導的對空導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駐阿富汗國際安全援助部隊的一架直升機正是遭這種導彈擊落,致使一名加拿大士兵喪生。

  「被解密」的那些事兒

  日前,美國知名洩密網站「維基解密」披露了9萬多份美軍機密文件,眾多鮮為人知的阿富汗戰爭內幕隨之曝光,一時間,「維基解密」網站也成為眾人關注的對象。為此,英國《每日電訊報》26日梳理了「維基解密」近幾年來所洩露的幾大「不能說的秘密」。

  美軍襲擊伊平民視頻

  近期,「維基解密」網頁上的一段視頻錄像顯示,駐伊拉克美軍士兵在直升機上朝地面上的人群開火,結果造成包括2名英國路透社記者在內的15人死亡。

  這段視頻立即引起輿論大嘩,外界紛紛指責美軍的暴行。但美國軍方卻拒絕對開槍士兵進行懲處。

  關塔那摩監獄手冊

  2007年,「維基解密」公佈了一份美國國防部下發給士兵的《關塔那摩監獄管理指導手冊》。該手冊內容顯示,監獄管理士兵有權阻止紅十字會工作人員探視囚犯。如果被關押人員表現良好或是積極與軍方配合,還可獲得「特別獎勵」,而這「特別獎勵」就是一卷手紙。

  氣候學家擅自改數據

  去年,超過1000封英格蘭東安格利亞大學氣候研究所的郵件內容被公佈在「維基解密」網站上。郵件內容顯示,氣候學家擅自更改對自己研究不利的氣候數據,以證明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此事導致人們對全球變暖理論產生懷疑,影響很惡劣,外界紛紛指責科學家操縱研究結果的行為。

  佩林私人郵件賬號

  在2008年美國總統競選期間,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的競選搭檔佩林的私人郵件賬戶曾被黑客竊取,之後,她和家人的大量私人照片以及一些郵件內容被「維基解密」網站公佈在網上,引發民眾熱議。

  50萬條9.11短信

  去年11月,「維基解密」網站曝光了超過50萬條9.11事件發生當天美國民眾通過手機發送的短消息內容,其中包括美國聯邦政府以及地方官員的短信。「維基解密」表示,這批短信是匿名人士提供的,他們公佈這些短信只是為了盡可能地還原9.11事件發生當天的情形。

本文引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mag/docDetail.jsp?coluid=0&docid=101523772&page=1

專譯:維基解密哪來這麼多「秘密」?

  美國的頭號敵人是阿爾蓋達的本拉登(Osama bin Laden)?是朝鮮的金正日?是伊朗的艾哈邁迪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還是維基解密的阿桑奇(Julian Assange)?面對維基解密接二連三的爆料,美國急如熱鍋上的螞蟻:今年7月,維基解密先公佈77000份美軍在阿富汗的機密文件;10月,再刊登40萬份絕密檔案,揭發美軍在伊拉克誤殺平民;11月,又披露25萬份美國外交電報,引發「外交911」。鬧得滿城風雨的維基解密似乎有說不完的「秘密」,但問題是:哪來這麼多「秘密」啊?答案請看新一期時代雜誌的封面故事。

  從特洛依木馬屠城的故事開始,每個國家都有一些不能說的「秘密」。根據美國信息安全監督辦公室(U.S. Information Security Oversight Office)的統計顯示,直至2009年,美國的「秘密」數目達183224樁,跟1996年的105163樁比較,上升近75%。秘密越多,洩密的機會越大。阿桑奇早就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在06年創立維基解密,提倡公開所有政府信息文件。對於維基解密的崛起,時代雜誌指出兩大原因:人多口雜和信息科技的進步。

  由於美國的「秘密」越來越多,連帶接觸「秘密」的人也就更多。美國政府責任辦公室(U.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發現,在2008年,單以五角大樓(The Pentagon,美國的國防部大樓)為計,已經有630000人被獲准存取國家機密文件。這裡衍生一個根本問題:如何確保這些人不會洩密? 

  美國政府於是以「寧濫莫缺」為原則,大小文件都一律蓋上「保密」的印章,時刻提醒官員不要外洩機密。理論上,這方法是可行的,但現實是:國家機密反而因此外洩得更多。據美國信息安全監督辦公室解釋,由於「保密」、「機密」這類警告詞大量充斥,政府內部人士都不把它們放在眼內,所以很多被定義為「機密」的國家文件都相繼流出,變成維基解密的內容。

  時代雜誌又指出,以互聯網為平台的維基解密絕不可能出現在冷戰時代,因為當時的信息科技相對落後,信息主要以紙張實體方式傳播,好處是可以減低大規模外洩機密的風險。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網發展的成熟,信息傳播更是無遠弗屆。今年五月,一名黑客入侵美國政府內部機密資料庫(SIPRNet和JWICS),取得25萬份美國外交電報並將之拷錄到光碟,然後再傳到維基解密網站。於是,原本屬於「國家機密」的文件就這樣坦蕩蕩地公諸於世。由此可見,信息科技越發達,想保守秘密就越困難,以揭秘見稱的維基解秘因而乘勢崛起。

  維基解密越鬧越大,美國要如何保住「秘密」呢?

本文引自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5/3/3/7/101533746.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533746

  
互動百科詞條 http://www.hudong.com/wiki/%E7%BB%B4%E5%9F%BA%E8%A7%A3%E5%AF%86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