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背後令人恐懼的真相

新技術背後令人恐懼的真相

在影視作品和書上﹐常常可以看見機器人追蹤掃描淪為受害者的人類。我們所依賴的技術帶來適得其反的後果。我們的文明在大火中毀於一旦。

想想尖端高科技手機的無數次升級﹐一種不安的感覺會悄然襲上我們心頭。每一款闖進我們生活的新設備都會給我們帶來恐懼感﹐它們的樣子更新、更閃亮、速度更快﹐或者這一次被換成了白色的。

有時你可能會停下腳步﹐疑惑以前那些電話亭都去哪裡了。你曾經說出“能叫個人類來聽電話嗎?”這樣的話。也許你已經考慮了更深層次的問題﹐比如說﹐推特(Twitter)到底是做什麼用的?

我們以為自己害怕的是科技﹐其實我們真正害怕的是變老。

我今年33歲了﹐已經老到足以對各種新鮮事物的連番轟炸感到厭煩的地步。就我而言﹐我把自己內心的恐懼和擔憂全都傾注到一部名為《機器人啟示錄》(Robopocalypse)的小說中。這本書是關於﹐呃……等讀到第四章或第五章的時候﹐你就能瞭解情節的要旨了。

《機器人啟示錄》糅合了以往一些優秀的科技浩劫故事﹐從一飛沖天的洲際宇宙火箭到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創造的怪物﹐再到使東京街道塌陷的巨型放射性生物。當然﹐接下來還有終結者(Terminator)。

對不斷襲來的新奇小發明和小機件感到恐懼由來有自。收音機、電話和Facebook——每一項發明都改變了這個世界。每一次都令老一代人感到驚恐。而且它們都是由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發明的。

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發明Facebook不是為了那些拖家帶口的人。技術由年輕人創造﹐也服務於年輕人。他們用纖細靈巧的手指擺弄新奇的小機件並沉迷於其間。他們用充斥著縮略詞的語言企盼這些小玩意﹐因為這些東西能讓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看起來很酷。然後他們用這些東西來為自己拍攝不雅的照片﹐儘管這明顯是一個非常糟糕的主意。他們是一群無畏的傢伙。

為什麼年輕人能夠跟得上潮流的發展﹐可以滿不在乎地扔掉使用說明書並輕鬆掌控新技術呢?

很幸運﹐最早的認知發展心理學家之一讓•皮亞傑(Jean Piaget)在多年前就為我們解開了部分謎團。

皮亞傑發現﹐他還處在嬰兒期的孩子能夠很快掌握操控週圍物體的簡單技能。例如抓起一個甜麥圈﹐然後把它塞進嘴裡。這些技能是他們對這個形形色色、不斷變化的世界進行探索的起點。皮亞傑稱之為先驗圖式。

先驗圖式會發展進化。當嬰兒發現了一些新奇的物體時﹐他們的反應不會是從零開始。他們會選擇已經存在的先驗圖式來進行實踐。由於嬰兒掌握的技能相當有限﹐你可以看到他們在探索這個世界時經常採用“抓和咬”的先驗圖式。(這就是我們不能讓嬰兒在無人看管的情況下單獨呆在貓糧旁邊的原因。)皮亞傑把這個將已有的先驗圖式應用到新事物上的過程稱為同化。

對成年人來說﹐同化是對新技術的一種完全自然的反應。但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做出的反應往往是完全錯誤的。也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有一次我發現我的祖父對著一個電腦滑鼠說話﹐把它當成了一個業餘無線電話筒。我也高明不到哪兒去。幾年前﹐我買了一個老式的手動打字機來給我當時的女朋友寫情書(現在她成了我的妻子﹐多虧了這項20世紀50年代的技術!)。但是﹐每次當我坐下來使用這台Olivetti打字機時﹐我都有一種非常古怪的感覺﹐總覺得哪裡不對勁。

最後﹐我終於意識到問題出在哪兒了:我總想去按那個根本不存在的開關鍵。

其實我對鍵盤的先驗圖式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形成。在那個時代﹐從“說和拼學習玩具(Speak & Spell)”到“Apple IIe電腦”的每一個電子設備都有一個插頭或電池。當時我想﹐我真是太傻了。然而﹐想要打開這部打字機開關的衝動並未消失。我能理解無法掌握一項技術是什麼感覺。

年輕人的感覺卻完全不一樣。當皮亞傑的小嬰孩在發現一件與原有的先驗圖式不符的物體後﹐他或她就會調整先驗圖式以適應這個新物體。“抓和咬”發展為“抓和胡亂拍打”。這個同化已知事物、調整適應未知事物的過程被皮亞傑稱為順化﹐我們則稱之為學習。每個人都有適應新事物的必需裝備。

年輕人能夠很快適應看起來最荒謬的事物。看看社交網站Foursquare吧﹐在這裡﹐人們不僅願意將他們的地址告知全世界﹐甚至還為此獲得愚蠢的虛擬徽章。我的第一衝動就是﹐我這輩子都不會去理會這個網站。

這就是問題所在。隨著我們變得越來越老﹐適應的過程會一路放緩。不幸的是﹐我們要靠改變同化和順化的節奏來適應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皮亞傑將這個調整腦海中的世界和週圍現實世界的過程稱為平衡。

當這種平衡被打破時﹐會非常顯而易見。例如﹐我的祖母把電話號碼粘在手機上。作為伴隨羅拉代克斯卡(放在電話旁邊、用來存放號碼的臺式旋轉夾)長大的一代人﹐她不太明白把電話號碼存在電話裡這個概念。

我們為什麼會如此懷念伴隨我們長大的技術呢?老人們常說﹐“這項新技術真愚蠢。相比這個(新的、數位化的)X技術﹐我還是更喜歡原先的(老的、模擬的)Y技術。唉﹐在我們那個時候啊……”歸根結底﹐一個無情的結論其實就是:“我就是不會用啊。”

案例分析:在最近舉行的一次科幻小說座談會上﹐一位女士向我描述了在俄勒岡的密林深處駕駛她的大眾巴士的經歷。當這部汽車拋錨時﹐她和她丈夫用一個衣架和一塊木頭就把它修好了。她這番話的要點是﹐在如今這個時代﹐你應該需要一台筆記型電腦。

但是你猜怎麼著?老式的大眾巴士已經停產了。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一根泥濘的木棍都無法修好你的日產聆風(Nissan Leaf)。

當然﹐老傢伙也有可能適應新的技術進步。任何時候都有人做到這一點。只要有堅定的決心強迫自己有意識地迎接每一輪新技術浪潮﹐不管它看起來有多麼枯燥無味﹐你就能做到這一點。只有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你才有希望理解或屬於這個不斷迅猛發展的新世界。

你可能會問﹐“這又如何?”就讓年輕人去擺弄他們心愛的互聯網好了。

我並不是說你必須與時俱進。但是﹐當你選擇停止進步的這一刻﹐你的世界將開始萎縮。你能夠交流的物件將變得越來越少﹐尤其是年輕人。你只能回味過去。你將不知道如何付款買東西。外面的世界將變成一個令人恐懼、無法預知的地方。

正如俗話所說的那樣﹐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新一代人總是在擴大前一代人的勞動成果﹐開拓新的視野。新的動詞被引進。我們會去穀歌陌生和危險的地方。我們漫不經心地推特整個世界。我們和老祖母Facebook。

我﹐就是一個不願被落在後面的人。

我的計畫是:注意觀察自己開始變得僵化的跡象。當我對自己說“一個20歲的億萬富翁構建了一個毫無意義的世界﹐還要讓我來記住它?荒謬!”的時候﹐我就該警覺了。

當我用青筋畢現的雙手握著神奇的新設備﹐逐漸衰老的腦袋中不斷湧現上述這些念頭時﹐我就會咬碎併吞下我的困惑和憤怒。我會打開這個小玩意﹐努力弄明白怎麼用﹐甚至試著去享受它。

我會竭盡所能地在逝去的每一天都讓自己相信:科技還是有意義的。過去的東西並非更簡單、更好用。現在的玩意並非毫無用處。

可我就是在變老﹐天哪!

DANIEL H. WILSON

(DA
NIEL H. WILSON是新出版的小說《機器人啟示錄》的作者)

評論精選:

作者寫了那麼多富有意義的文字,探討了一個不再年輕的人都會碰到的問題,並從心理學和哲學的角度詳細的分析了這種問題的起因,同時還坦率的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看法甚至缺點,讓大家可以反省自己,思考和發現自身的問題。相信幾乎每個認真閱讀的人都可以從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當然作者在文中很小心的宣傳了一下自己可能並不暢銷的作品,這可能是這本文的小瑕疵之一,但是肯定無傷大雅。- 馮唐易老

本文引自 http://cn.wsj.com/big5/20110617/atc094739.asp?source=newsletter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