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春秋楚國人,曾輔佐越國勾踐卧薪嘗膽,後攜愛人西施泛舟遠行退隱,轉戰從商,三次巨富三散家財。做官,范蠡能做到功成而不居;經商,他又能做到財聚而不守,所以才能全其身,成其名。因居宋國陶邑,自稱朱公,遂被後人尊稱他為「陶朱公」。
范蠡一生展現其出過人的事情預判能力和對人性的透徹研究,他代表著中國古人為人立業的至高智慧,是後世效仿的楷模,他的經商理念更是被現代商業所尊崇,被奉為「商聖」。
小時候看范蠡的諸多故事,心中無比景仰,但有一個故事,卻始終在我在心中埋藏着一絲疑惑。
陶朱公的二兒子在楚國因殺人被囚禁,陶朱公打算派剛成年的小兒子攜重金到楚國營救,希望能免一死。但大兒子表示,弟弟有罪,做為長子理當出面,現在派小兒子營救是 看不起我這個大兒子,是對自己的侮辱,寧死不辱,情願自殺。
這時候陶朱公的老婆,大概就是西施,出來說話了。她說既然老大要去,那就讓老大去吧,這也是合乎情理的,何必非要讓小兒子去,鬧得大家不愉快呢?
陶朱公不得已,只好派大兒子到楚國,囑咐他到楚國後進獻千金給莊生,聽任其行事,千萬不要相爭。
陶朱公長子領命而去,卻私下扣留百金,其餘部分送給了莊生。莊生收下重金,叫他速速離開楚境,不要停留。陶朱公長子表面唯諾,卻私自停留將百金分送楚國貴族。莊生是楚國上下公認的信義之人,楚王非常尊敬他,他收下陶朱公重金並無意接受,打算找機會歸還陶朱公。他入宮面見楚王,表示天有異象,表明國有災難,需要楚王以德行化解。楚王聽言決定大赦天下以化解災難。陶朱公長子聽聞此事,認為楚王大赦天下,送給莊生的重金就白白浪費了,藉故到莊生家辭行,實際上是想將重金取回。
莊生見到陶朱公長子非常驚訝,問他為什麼還沒走,陶朱公長子表示聽聞楚王要赦免天下,特來辭行。莊生明白了陶朱公長子的意思,讓他將重金取走,陶朱公長子暗自興奮不已,既未散財又營救了二弟。莊生對陶朱公長子的行為氣憤不已,認為自己受到了侮辱,他再次入宮見楚王,說王以赦天下化災解難,但聽說陶朱公的兒子在楚國殺人獲罪,他的家人攜重金賄賂王左右之人,現在外面都在議論,說楚王不是因體恤楚國面赦天下,而是為陶朱公之子。楚王大怒,下令殺掉陶朱公之子再赦天下。
陶朱公長子帶著二弟死訊回家,家人皆悲痛不已,唯朱公淡定說道,結果我早已料到,不是長子不愛其弟,而是他見識到我清貧起家,創業艱難,因而不捨得錢財。我派小兒子去是因為他出身富貴,不知世道艱難,不會吝惜錢財,或可挽救次子。現在的結果早在情理之中,我日夜都在等二兒子的死訊傳來。長子聽聞羞愧不已。
這個故事始終在我在心中埋藏着一絲疑惑:
以范蠡之能,知人之明,為何最終仍是不能拯救次子的死亡?即使他明知長子出而二兒子必死,代價如此之高,為何仍無力阻止?長子以死相脅,陶朱公固不得已,但若闡明長子弱點,從其弱點揭示將發生之事變,將致次子死亡的可能性一一列數,或可避免。
如今遇事漸多,也逐漸明白,家庭之事,夫婦父子之間,有時不是智慧有否的問題。
陶朱公的三兒子不知世道艱難,不吝錢財,或許年紀尚幼,但能予以重金遠行,已不是童稚可比。
陶朱公的二兒子在楚國殺人,遭人囚禁,無力自救,品性、智慧自然亦非優秀。
陶朱公明知長子捨不得錢財,但千算萬算,也沒想到長子的年輕氣盛,邀功心切,從而壞了原可成就的好事。
陶朱公長袖善舞,建功立業,於政界商界,遊刃有餘,優入聖域。然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以陶朱公之能,其三子皆屬常人,性格各異,本為常理;夫妻教子意見不一,夫從婦意,得無家衰之始乎?古時父輩地位崇高,一言九鼎,長子尚能如此執拗,竟致事敗,能怨天數者乎?可見家庭夫婦意見相左,教育之難,有口難言,古今一也,尤甚於政界商界,雖智力超群未能左右其分毫。 陶朱公一世英名,後繼無人,不亦悲乎?
若非節儉的長子,若非家中之人,陶朱公必能言明厲害關係,找到合適的聽話之人。豈遠離江湖,陶朱公身邊竟無可以分憂之人?苟以一人之能,謀己之利,綽綽有餘,論及慮家之遠,則未逮庇護全家之長久周全也。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