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莊子為何用殺生來講養生?我們沒讀懂的《養生主》

在莊子親著的內七篇裡,《養生主》字數最少,加上標點一共七百來字。結構也最簡單,前後兩段話,加上中間四個寓言,典型的總-分-總的結構。

但,這也是主旨最難把握的一篇文章,一不留神就會讀偏。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來破解《養生主》真正的主旨。

首先,文章標題就有分歧,存在兩種解釋:一種是“養生-主”,另一種是“養-生主”

意思截然不同,我們該如何抉擇呢?

一、《養生主》,到底“養”的啥?

古人註釋裡,更多的認為是後者,“養-生主”。但到現代,前者“養生-主”反而佔了主流,不知跟“養生熱”的興起是否有關。

說這篇文章講的是“養生”,證據也很充分。

比如第一段裡有句話,叫“緣督以為經”。這個“督”字,很多人解釋為“督脈”,

尤其是實修者,這種傾向更為明顯。

比如我很尊敬的一位老前輩——南懷瑾老師,在《莊子諵嘩》一書中,他就完全按督脈來理解,做了大段的精彩解讀。

再看“緣督以為經”之後的四句話,“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這顯然是講“養生”的,對吧?

而在“庖丁解牛”這個寓言裡,當庖丁當著魏惠王的面,以他完美的殺牛技術,瞬間把一頭活牛分解完畢,然後又講了一番他的“殺牛經”之後,魏惠王怎麼說的?

“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這不還是“養生”嗎?

對此,大家怎麼看呢?

我個人支持第二種觀點,莊子這篇文章,養的是“生主”。

所謂“生主”,即“生命的主人”,就是上一篇《齊物論》講的“真君”“真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性”“真我”。

莊子文章雖然汪洋恣肆,貌似東一句、西一句的,但他的主旨始終是非常明晰的,明晰到每篇文章都可以用一個大眾熟悉的詞彙來概括,比如《逍遙遊》的“心量”,《齊物論》的“分別”。

那麼,《養生主》可以用一個什麼詞概括呢?

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養生主》都講了些什麼?

二、《養生主》講了些什麼?

《養生主》第一段,開頭就是千古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等等,接著是“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兩句,然後就是“緣督以為經”以下,四個“可以”。

中間的四個寓言,第一個就是著名的“庖丁解牛”。

這段文字很精彩,我們只說重點,庖丁的技藝高超到什麼程度呢?

庖丁殺牛,可以讓皮肉骨瞬間瓦解,“如土委地”,這個畫面,大家不妨腦補一下。

其他人殺牛,一年換一把刀的,那就算好手了,菜鳥幾乎每月都得換刀,而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了,殺了幾千頭牛了,還嶄新鋥亮跟新磨過的一樣,他怎麼做到的呢?

庖丁說:“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

成語“游刃有餘”就出自這裡,是每個人都嚮往的高手的境界。

但這個寓言有個很大的問題,就像南老師說的:

“莊子講得好好的,教人養生活得長,活得舒服,可是為什麼弄一段殺牛的來講?你說怪不怪!”

大家覺得怪不怪呢?好,我們接著看下去。

第二個寓言,說一個叫公文軒的人,見到右師(官職名)這個人只有一條腿,就驚訝地問道“這是什麼人?怎麼只有一條腿?是天造成的呢,還是人造成的呢?”

然後右師回答,也有人說是公文軒自問自答,說這是天造成的,跟人沒關係。

很簡單的對白,莊子在表達什麼呢?

第三個寓言,是說“澤雉”,也就是野雞,它們“十步一啄,百步一飲”,生活很辛苦,即便如此,它們也並不期待像家雞一樣,被人養在籠子裡,吃喝不愁。因為“神雖王,不善也”,活得不自在,再神氣有什麼用!

最後,莊子還講了個“秦失弔喪”的寓言。

秦失是老子的好朋友,老子去世,秦失前去弔喪,幹號了三聲就出來了。

弟子們看不明白了,就問秦失:老子不是老師您的好朋友嗎?弔喪怎麼能這樣隨便呢?

秦失說,我本以為老子是個至人,現在看來還不是。我剛才去弔喪,看到老年人哭老子,就像哭自己兒子,年輕人哭老子,就像哭自己母親,這就違背了老子的意願,是古語說的“遁天之刑”啊!

那些哭他的人不知道,老子應時而來,順時而去,是“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的。人一死,就解脫了“倒懸之苦”,何至於那麼悲痛呢?

講完這個寓言,莊子用一句話結束全文,“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這後來也成了個成語,叫“薪盡火傳”。

以上就是《養生主》的全部內容。咱們回頭看這幾個寓言哈,從殺牛的廚師講到缺條腿的官員,又從遊蕩的野雞講到弔喪的怪人,加上前後兩段話,乍看上去一團亂麻,彼此之間有什麼關聯呢?

只有找到其中的關聯,我們才能確定,《養生主》的主旨到底是什麼?

大家發現什麼了嗎?

三、《養生主》的真正主旨

古人云:“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易·繫辭上》)

高明的文章往往都是這樣,話不一下子說透,讓讀者自己去悟,莊子的《養生主》,正是如此。

六段文字,看似一團亂麻,其實是有一條主線的。

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我想就是兩個字—— “執著”

上篇《齊物論》,莊子破的是“分別”,而這篇《養生主》,他破的是我們的“執著”。

這也太過於順理成章了吧?說實話,我也懷疑過,但翻來覆去看,發現事實如此!

《養生主》,滿篇都是“執著”二字。

首先第一段,他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後邊還有兩句“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智識,本身就很危險,還汲汲以求成為“智者”,就更加危險了!

人越有智識,越容易分別、執著,離道就越遠,所以老莊都一再講“絕聖棄智”。

這是接著《齊物論》,破除我們對智識的“執著”。

接下來,“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很突兀的兩句話,貌似前後都不搭呀!後面接著一句“緣督以為經”,如果按督脈運行來理解,跟為善、為惡又有什麼關係?

莊子的文章,不是按一般人的思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他可能會先拋出解決之道,然後再去談問題,《齊物論》不正是如此嗎?

“緣督以為經”也是一個解決之道,我們按正常思路來解讀,放在最後說。

先來說“庖丁解牛”,莊子用這個寓言,很明顯,破的是我們對肉體感官的執著。

庖丁的神乎其技,真正的訣竅是“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這句話。

庖丁殺牛時,會徹底關閉自己的六根,然後憑藉“神”,即“生主”,即那個無所不知、本自具足的自性、真我來做事,從而達到“游刃有餘”的境界。

可以說,真正的“游刃有餘”,就是放下多餘的一切!

另外,我們不要忘了庖丁的身份,他開口第一句話就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殺牛隻是個形式,真實的庖丁是個修道者,他借殺牛來養神,即“養生主”。

所以,莊子並不是用殺生來講養生,養我們這個肉身,恰恰相反,他要我們放棄對肉身的執著。

修道者的職業多了去了,為何偏偏選個殺牛的呢?

傳統文化里的牛,是溫順、勤勞的象徵。但另一方面,牛也是堅固無明的象徵,比如我們形容一個人固執,會說他“牛脾氣”,對不對?

而且,總有一天,我們都會像庖丁刀下的牛一樣,“如土委地”的,歲月也是把殺牛刀啊!

所以庖丁解牛,可以理解為一個有道的人,以關閉六根的方式證入“自性”(官知止而神欲行),亦即破除對肉身感官的執著,進入與真我合一的境界。

接下來,在一條腿的右師這個寓言裡,莊子用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破的是我們對自己這個相的執著。

莊子一書,尤其第五篇《德充符》一文,有不少一條腿的人,但這裡用的是“介”,而《德充符》裡用的是“兀”。“兀”是用刑砍掉一條腿,屬於人患。“介”則是生來只有一條腿,屬於天意。兩者寓意是不同的。

我們天賦的一切,性別、相貌、家庭出身、性格、才華等等,在我們眼裡,都是非常重要的個人標籤,構成別人眼中我們的相,俗稱“形象”。

如果我們過於執著這個形象,等於一輩子活給別人看,就失去了生命本身的意義。

所以莊子要我們破這個執著,你是什麼樣就什麼樣,活出自己的本來面目來。

接下來“澤雉”的寓言,“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破的是什麼執著呢?

顯然,破的是我們對生存的安全感的執著。

為了這份安全感,很多人寧願把自己局限在一個狹小的範圍,而放棄了無比廣闊的“道”的天地。

如果按“養生”來理解,當然還是家雞條件更優越,保養得更好,但是“神雖王,不善也”。

一味沉溺於紅塵、汲汲求取榮華富貴的人,如《逍遙遊》裡“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乃至堯舜等人間帝王,都是莊子筆下“畜乎樊中”的家雞,同樣是“神雖王,不善也”。

澤雉象徵的是莊子這樣的修道者,雖然生活艱苦,但活出了生命本身的意義。

最後一個寓言“秦失弔喪”,其實破的是兩種執著。

通過老子的“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破我們對於生死的執著,這個我們很容易看出來。

但是,秦失認為寓言中的老子尚未達到至人境界,因為他還沒有破完“情執”。

老子死後,那麼多人去哭喪,悲痛欲絕,顯然是因為老子不能忘情,或者說,他不能讓他身邊的人忘情。至人無己,既要自己忘情,也要能讓別人忘情,此即《德充符》說的“人故無情”,即“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所以我們看,四個寓言,破的是我們的五種執著:感官、形象、安全感、生死以及情感。

大家想想,生而為人,是不是這五種執著最為常見?

這是人類最本能的執著,如影隨形,非有道者不能破!

怎麼破?莊子說要靠“養”,養生主的“養”!

怎麼養?這就要回到“緣督以為經”了。

我們先從字形看,“督”在甲骨文裡就出現了,從目,從叔。“叔”最初是“撿稻穀”的意思,所以“督”的象形意義,是瞪大眼睛認真地撿稻穀,《說文解字》說“督,察也”。

另外,督在古代還有“中”、“正”的意思。

“督,中也。”——《字彙》

“督,正也。”——《爾雅·釋詁下》

“督”的這幾層意思,跟我們現代的用法其實差不多,監督、督察也都是常用詞。

包括督脈,也大體上位於人體的正中位置,對吧?

但“緣督以為經”的“督”字,我個人認為,講的並非“督脈”,而是用其本義:察,覺察。

“緣督以為經”的意思是,依止你的覺察力,經常覺察自己是否安住於正道。而對道家來說,正道也就是中道。

“緣督以為經”前面是什麼?“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這不是講的安住於中道嗎?

安住於中道,自然可以做到那四個“可以”,保身、全生、養親、盡年,身、心、人、我均可兼顧,而“養生”的涵義自然包括在內,咱們中醫不也講究陰陽平衡嗎?

至於後世是不是從莊子這句話,發揮出“督脈”運行的理論和功夫,那是另一個話題了。

但我始終認為,老莊等先秦道家,講的主要是心性上的功夫,至於氣脈等“技術”層面,更多的還是後世的發揮。

所以,“養生主”養的不是肉身,而是自性,關鍵是破本能的執著,時刻保持覺察力,讓自己安住於中道。

這樣一來,結尾一句話就好理解了,“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這裡的“指”,是“脂膏”的“脂”,就是蠟燭。字面意思看,蠟燭燃燒,遲早會燒完的,但火是不會消失的。

“薪盡火傳”,跟《齊物論》結尾的“莊周夢蝶”,其實是一個意思。

薪,就是莊周,就是我們的肉身,在“物化”之中,遲早會消失。

火,就是蝴蝶,就是我們的自性,即我們真正的生命,不生不滅,永恆存在。

莊子,正是“養生主”方面一位真正的大師。

引自《今日頭條》蟬大俠: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53724736797213188/?log_from=3f3ceceea2bfb_1689037741790


已發佈

分類:

,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