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裡有哪些不易發現卻有意思的小細節?

《史記》裡有哪些不易發現卻有意思的小細節?

讀《史記》還是高中時的事了。現在回憶起來,仍然心潮澎湃。只能感嘆一句興旺誰人定,勝敗豈無憑。一本史記,翻罷,俯仰人間千古。

史記是按人物傳記來的,我也就想到哪裡寫到哪裡,不按時間順序了。

1、尊妹為母

二年,楚元王、齊悼惠王皆來朝。十月,孝惠與齊王燕飲太后前,孝惠以為齊王兄,置上坐,如家人之禮。太后怒,乃令酌兩卮酖,置前,令齊王起為壽。齊王起,孝惠亦起,取卮欲俱為壽。太后乃恐,自起泛孝惠卮。齊王怪之,因不敢飲,詳醉去。問,知其酖,齊王恐,自以為不得脫長安,憂。齊內史士說王曰:“太后獨有孝惠與魯元公主。今王有七十餘城,而公主乃食數城。王誠以一郡上太后,為公主湯沐邑,太后必喜,王必無憂。”於是齊王乃上城陽之郡,尊公主為王太后。呂后喜,許之。——《呂太后本紀》
當初讀這段話的時候,我反覆讀了好多遍,又翻資料又查文獻,最後確定,我沒有理解錯——劉肥,漢惠帝劉盈和魯元公主的庶出哥哥,為了自保,不得不尊奉自己同父異母的親妹妹魯元公主為王太后——“太后”二字,大家都太熟悉了。沒錯,就是認妹妹當娘。

對於這種做法,呂后的態度呢?喜,許之。司馬遷只用了三個字,這一出荒唐可笑的鬧劇,都有了解釋。

願生生世世勿生帝王家,有時候,真的不是一句得了便宜還賣乖的空話。

2、喜而泣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發喪,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張辟彊為侍中,年十五,謂丞相曰:“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請拜呂台、呂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丞相乃如辟彊計。太后說,其哭乃哀。——《呂太后本紀》
說為通假字,同悅。

當時年紀小,不理解為什麼呂太后憂愁時哭不出淚了,心中高興了,反而淚下來了。以為是司馬遷的bug。

而今識盡愁滋味,見慣了各種人間冷暖、世事炎涼,一聲嘆息,欲說還休。

3、為楚守節

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穀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項羽本紀》
讀史至此,淚下潸然。漢軍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壯哉項羽,身死之後,竟有故人父老為之守節至此;壯哉魯人,肯為西楚霸王堅守最後一絲威嚴;壯哉劉邦,無傷魯人和項氏遺族,也稱得上一代帝王的胸懷了。

4、姐妹情薄

始(薄)姬少時,與管夫人、趙子兒相愛,約曰:“先貴無相忘。”已而管夫人、趙子兒先幸漢王。漢王坐河南宮成皋台,此兩美人相與笑薄姬初時約。漢王聞之,問其故,兩人具以實告漢王。漢王心慘然,憐薄姬,是日召而幸之。——《外戚世家》
後宮之中,人情世故自古如斯。微時的富貴之約,轉眼便如雲煙。

5、手足情重

竇皇后兄竇長君,弟曰竇廣國,字少君。少君年四五歲時,家貧,為人所略賣,其家不知其處。傳十餘家,至宜陽,為其主入山作炭,暮臥岸下百餘人,岸崩,盡壓殺臥者,少君獨得脫,不死。自卜數日當為侯,從其家之長安。聞竇皇后新立,家在觀津,姓竇氏。廣國去時雖小,識其縣名及姓,又常與其姊采桑墮,用為符信,上書自陳。竇皇后言之於文帝,召見,問之,具言其故,果是。又復問他何以為驗?對曰:“姊去我西時,與我決於傳舍中,丐沐沐我,請食飯我,乃去。”於是竇後持之而泣,泣涕交橫下。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外戚世家》

真實的歷史往往比小說中的故事更打動人。竇廣國的故事,真的觸動了我。年幼被拐賣,輾轉十幾戶人家做奴僕,又經大難而不死,終於與成為了皇后的姐姐相認。

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插一嘴,皇后姐弟倆相認,人家喜極而泣,群臣在下面跟著哭,助皇后悲哀,這場景真的很搞笑啊。以後再也不敢嘲笑電視劇裡瞎演了,歷史真的就是這麼搞笑。

6、偏憐愛女

竇太后後孝景帝六歲崩,合葬霸陵。遺詔盡以東宮金錢財物賜長公主嫖。——《外戚世家》

竇太后最心疼最喜歡的,還是幼子梁王和長公主劉嫖啊。一個費勁心思想幫他搞到皇位,一個把自己的遺產傾其所有全都給她。可憐天下父母心。

P.S.求景帝的心理陰影面積。

7、武帝尋姊

王太后在民間時所生一女者,父為金王孫。王孫已死,景帝崩後,武帝已立,王太后獨在。而韓王孫名嫣素得幸武帝,承間白言太后有女在長陵也。武帝曰:“何不蚤言!”乃使使往先視之,在其家。武帝乃自往迎取之。蹕道,先驅旄騎出橫城門,乘輿馳至長陵。當小市西入裡,裡門閉,暴開門,乘輿直入此裡,通至金氏門外止,使武騎圍其宅,為其亡走,身自往取不得也。即使左右群臣入呼求之。家人驚恐,女亡匿內中床下。扶持出門,令拜謁。武帝下車泣曰:“嚄!大姊,何藏之深也!”詔副車載之,迴車馳還,而直入長樂宮。行詔門著引籍,通到謁太后。太后曰:“帝倦矣,何從來?”帝曰:“今者至長陵得臣姊,與俱來。”顧曰:“謁太后!”太后曰:“女某邪?”曰:“是也。”太后為下泣,女亦伏地泣。武帝奉酒前為壽,奉錢千萬,奴婢三百人,公田百頃,甲第,以賜姊。太后謝曰:“為帝費焉。”於是召平陽主、南宮主、林慮主三人俱來謁見姊,因號曰脩成君。——《外戚世家》
初登大位的武帝真乃至情至性之人,對待流落民間的同母異父姐姐,竟如此重視;對待母親,更是如此至孝。

誰又想得到,幾十年後,同樣的人,猜忌自己的親生兒子,逼殺結髮妻子,大造巫蠱之難,後又做出殺母立子的事情。

記得《琅琊榜》中,老皇帝對林殊說,坐上這個位子的人,都會變的。

8、子胥奔吳

到昭關,昭關欲執之。伍胥遂與勝獨身步走,幾不得脫。追者在後。至江,江上有一漁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劍曰:“此劍直百金,以與父。”父曰:“楚國之法,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爵執珪,豈徒百金劍邪!”不受。——《伍子胥列傳》
子胥奔吳,牽著年幼的太子勝過韶關,一夜白頭。這段被演義成戲文和傳奇的故事,千百年來被傳唱至今。當我們真的在司馬遷的史記中看到猶如傳奇一般的故事時,都不敢相信是否是真的了。

9、吳楚之戰

楚平王以其邊邑鍾離與吳邊邑卑梁氏俱蠶,兩女子爭桑相攻,乃大怒,至於兩國舉兵相伐。吳使公子光伐楚,拔其鍾離、居巢而歸。——《伍子胥列傳》
這條是來搞笑的。古人打仗,理由就是這麼神奇……

10、包胥救楚

始伍員與申包胥為交,員之亡也,謂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及吳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申包胥亡於山中,使人謂子胥曰:“子之報讎,其以甚乎!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伍子胥曰:“為我謝申包胥曰,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於是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於秦。秦不許。包胥立於秦廷,晝夜哭,七日七夜不絕其聲。秦哀公憐之,曰:“楚雖無道,有臣若是,可無存乎!”乃遣車五百乘救楚擊吳。——《伍子胥列傳》
申包胥只是一個活在別人傳記裡的小人物,但歷史,往往就是被這些不改風骨的小人物撐起來的。

11、賢人子貢

後二歲,闔廬使太子夫差將兵伐楚,取番。楚懼吳復大來,乃去郢,徙於鄀。當是時,吳以伍子胥、孫武之謀,西破彊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

其後四年,孔子相魯。

後五年,伐越。——《伍子胥列傳》

司馬遷真是一句廢話也不願意多寫。我是先讀的伍子胥列傳,當時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正寫著吳國稱霸,忽然冷不丁來了句孔子相魯。直到看了《仲尼弟子列傳》。

田常欲作亂於齊,憚高、國、鮑、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魯。孔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夫魯,墳墓所處,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子路請出,孔子止之。子張、子石請行,孔子弗許。子貢請行,孔子許之。

……子貢去而之魯。吳王果與齊人戰於艾陵,大破齊師,獲七將軍之兵而不歸,果以兵臨晉,與晉人相遇黃池之上。吳晉爭彊。晉人擊之,大敗吳師。越王聞之,涉江襲吳,去城七里而軍。吳王聞之,去晉而歸,與越戰於五湖。三戰不勝,城門不守,越遂圍王宮,殺夫差而戮其相。破吳三年,東向而霸。

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彊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仲尼弟子列傳》
原來,司馬遷那句“孔子相魯”是這個意思。

孔子眾多弟子裡面,我最喜歡的,就是子貢。孔子死後,眾弟子結廬守靈三年。唯獨子貢獨自守靈六年。

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貲。喜揚人之美,不能匿人之過。常相魯衛,家累千金,卒終於齊。——《仲尼弟子列傳》
他一生追隨夫子,用自己的一舉一動來踐行著老師的教誨,也是夫子門下稱得上大有作為的弟子之一。

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唯子貢廬於冢上,凡六年,然後去。——《孔子世家》
孔子年七十三,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醜卒。

哀公誄之曰:“旻天不吊,不玦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毋自律!”子貢曰:“君其不沒於魯乎!夫子之言曰:“禮失則昏,名失則愆。失志為昏,失所為愆。”生不能用,死而誄之,非禮也。稱“余一人”,非名也。”——《孔子世家》

顏回死後,知孔子者,賜一人耳。

12、老子後人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乾。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於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於齊焉。——《老子韓非列傳》
老子是有後人的啊。這個不算細節,估計對有研究的人來說是常識,但我在讀史記之前真的不知道。

13、韓非之死

人或傳其書至秦。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秦因急攻韓。韓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悅之,未信用。李斯、姚賈害之,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殺。韓非欲自陳,不得見。秦王後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申子、韓子皆著書,傳於後世,學者多有。余獨悲韓子為說難而不能自脫耳。——《老子韓非列傳》

司馬遷的史記為何如此打動人,就在於他的悲天憫人。

14、廉頗老矣

楚聞廉頗在魏,陰使人迎之。廉頗一為楚將,無功,曰:“我思用趙人。”廉頗卒死於壽春。——《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至死念念不忘的,依舊是早已拋棄他的趙國。

15、蒙恬自盡

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巉萬餘裡,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藥自殺。——《蒙恬列傳》
讀史,我見過怕死的,見過不怕死的,見過死得其所的,也見過含冤而死的,但還沒見過像蒙恬這樣死得如此不甘的。他不願死,不知為何而死,但卻又必須死。死前,他沉默了半晌,終於為自己找到了一個估計自己也不相信的必須死的理由。他何嘗不知道,自己的死,和地脈有什麼關係。

16、魔鬼交易

斯曰:“吾聞晉易太子,三世不安;齊桓兄弟爭位,身死為戮;紂殺親戚,不聽諫者,國為丘墟,遂危社稷:三者逆天,宗廟不血食。斯其猶人哉,安足為謀!”高曰:“上下合同,可以長久;中外若一,事無表裡。君聽臣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必有喬松之壽,孔、墨之智。今釋此而不從,禍及子孫,足以為寒心。善者因禍為福,君何處焉?”斯乃仰天而嘆,垂淚太息曰:“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託命哉!”於是斯乃聽高。——《李斯列傳》
李斯的一生,從這裡撕開。前半生的他,是大秦帝國的股肱之臣、棟梁之柱;後半生的他,出賣了原則和正義,淪為強權暴政下苟延殘喘的走狗。

這一切,都是因為這一場與魔鬼的交易。

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李斯列傳》

17、故人之恨

會燕太子丹質秦亡歸燕。燕太子丹者,故嘗質於趙,而秦王政生於趙,其少時與丹驩。及政立為秦王,而丹質於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歸而求為報秦王者,國小,力不能。——《刺客列傳》
太子丹與秦王政,曾經有過年少交歡的時光啊。他早在秦國對燕國造成威脅之前,就已經有了殺秦王之心。

唉,個人愛恨恩怨,為何牽累如此多人,燕國之亡,亦始於斯。

18、李陵之禍

單于既得陵,素聞其家聲,及戰又壯,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漢聞,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後,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李將軍列傳》
我一直在想,司馬遷寫下上面這段話的時候,心中會有怎樣的波瀾。對於別人而言,這只是一句話就說完的“別人的故事”,而對於他而言,自己的一生都因此改變了軌跡。

他是否想到,即使在自己的史書裡,他自己,不過是這麼一行小字裡面被牽連的無名無姓的人罷了。萬千歷史事件中,字裡行間又省略掉了多少人的生死存亡、悲歡離合。

19、賈生才調更無論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自屈原沈汨羅後百有餘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
——《屈原賈生列傳》
屈原和賈誼,兩個不得志的楚人,就這樣被司馬遷用時隔百年的憑吊聯繫在一起。(經提醒,賈誼不是楚人,我的bug)

20、天子之心

自驃騎將軍死後,大將軍長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後五歲,伉弟二人,陰安侯不疑及發乾侯登皆坐酎金失侯。失侯後二歲,冠軍侯國除。其後四年,大將軍青卒,謚為烈侯。子伉代為長平侯。——《衛將軍驃騎列傳》
霍去病死後,漢武帝已經開始動衛家的人了。天子之心,昭然若揭。

21、太史公曰

孝惠皇帝、高後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高祖猶微,呂氏作妃。及正軒掖,潛用福威。志懷安忍,性挾猜疑。置鴆齊悼,殘彘戚姬。孝惠崩殞,其哭不悲。諸呂用事,天下示私。大臣菹醢,支孽芟夷。禍盈斯驗,蒼狗為菑。——《呂太后本紀》

早在兩千年前,司馬遷就懂得大功大過之人因如何評定——功不飾過,過不掩功,一碼歸一碼。這也是我愛看太史公評論的重要原因。

然而,兩千年後,至今很多人仍不懂得。

22、殺母立子

其後帝閒居,問左右曰:“人言雲何?”左右對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兒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國家所以亂也,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女不聞呂后邪?”故諸為武帝生子者,無男女,其母無不譴死,豈可謂非賢聖哉!昭然遠見,為後世計慮,固非淺聞愚儒之所及也。謚為“武”,豈虛哉!——《外戚世家》

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立其幼子,司馬遷評論:武帝您這是高瞻遠矚、頗有遠見啊,那些迂腐的文人怎有您的見識啊,您謚號是“武”,真不是虛名啊。

不管你們怎麼看,反正我沒覺得這是在誇漢武帝。

本文摘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782705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