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留給中國甚麼財富

上海世博留給中國甚麼財富

為期半年的上海世博在週日結束了,入場人數逾七千萬,打破歷屆紀錄,而參與國家達到一百八十九個,同樣是歷年之最。繼北京奧運後,這又是史上「最成功」的盛事!豪擲四、五千億元的上海世博,給中國留下甚麼寶貴財富呢?

上海世博主要展示的並非人類最新科技和發明,而是組織能力和國力。以往在其他國家的世博、世界盃及奧運等「國際盛事」,都是由一個城市主辦,人力、財力有限,自然不會過份鋪張、浮誇。相反,中國的「國際盛事」是以全國之力去籌辦,更何況近年中國政府財力充裕,如何花錢也毋須人民審批,自然可以投入幾千億元去籌備,以豪華程度去衡量的「成功」,就有了基本保障。

傾舉國之力籌辦的上海世博,是中國政治體制的產物,其他城市很難模仿,參考價值不高。下屆主辦城市米蘭已表明,其規模只及上海三分之一,預計入場人數為二千萬,其中一成外國遊客,主題則是食品工業。這才是正常的世博會。

相反,上海世博的教訓,對其他中國城市就很重要。其一,「國際盛事」並非吸引外國遊客的靈丹,不要期望過高。爭奪世博主辦權時,北京當局向國人描繪的美好景象,就是數百萬外國遊客,帶著大量美鈔蒞臨,不僅帶來經濟收益,還令中國人認識世界、世人也認識中國。

雖有七千萬人入場,但多少是外國客呢?從新聞報道可見,入場的絕大多數是中國人,外國人寥寥無幾,外國客的消費雖已無關宏旨,但增進中國與世界交流、瞭解的初衷就無法達到。其實北京奧運已有這個問題,往後主辦國際盛事時,中國對此應有更清醒認識。

其二,以盛事之名、行發展地產之實。中國城市如此熱衷辦盛事─奧運、亞運、世博等,主要是藉此大拆大建,改造城市,這樣「掛羊頭賣狗肉」,上海世博發揮到極致。世博園區佔地逾五平方公里,全是市中心地段。這裏幾萬居民,還有工廠企業及設施,都在「世博」名義下被逼遷,世博結束後,這些地皮就可為市政府進賬二千億元。

這是典型以盛事去搶奪人民財富的劣行!平時,地方政府已巧立名目,強徵民宅土地去發展豪宅、商廈,但會遇到民眾反抗,甚至鬧出人命。但有了「國際盛事」作擋箭牌,收地、逼遷就變得易如反掌,即使使用暴力也不會受到責難。長此下去,民怨更甚!因此,往後如何防止地方政府以「盛事」之名、行掠奪之實,將是北京當局的重大挑戰!

本文引自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01102&sec_id=4104&subsec_id=15337&art_id=14616385&cat_id=6939156&coln_id=3371207

世博留下的另類財富

「後財富」之參觀者:

習慣排隊

  去過世博的人印象最深刻的無疑就是———排隊。看世博要排隊,這是一個最初帶有強制性的行為。因為國人不會排隊。

但很快,人們發現這種擔憂並無必要。在大部分場館,人們逐漸習慣排隊,並養成良好的排隊氛圍。「排隊已成為參觀者的自覺行動。」廣東世博辦的一名工作人員感歎。

全國政協常委、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去過世博會很多次,每次都會看到各種排隊的場景。他認為,「排隊」這種方式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從不排隊到排隊、從不會排隊到會排隊,這本身已是進步。

其實,排隊時可以做很多事情:看書、聽音樂、與周圍的人聊聊觀博心得,或許就此認識一位新的朋友。記者瞭解到,有一對年青男女,就是在排隊看沙特館時認識的,幾個小時的排隊讓他們從認識到相談甚歡,後來甚至發展成為情侶。很多人開始將排隊看作重要的社交場合。

從世博會的現狀來看,不僅中國人在排隊,日本大阪世博會、愛知世博會也是如此。「這次世博會比想像中要好得多,大家都對排隊更適應了———我們原來感覺,中國人排隊1個小時就會受不了,這次突破了這個認識誤區。」葛劍雄認為。

專家還分析,特別是有大量的青少年參與到了其中,耳濡目染,讓他們對排隊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由園區到園外,排隊習慣成風氣之日,便是國民素質全面提高之時。」上海世博局主題演繹部部長季路德如此暢想,這無疑也代表了大多數中國人的期盼和願望。

「後財富」之志願者:

懂得服務

  因世博而累並快樂著的人群,還有點綴世博園的朵朵「小白菜」、「小青菜」。這些青年志願者們很多都是第一次走上社會崗位,他們用熱情的聲音、溫暖的微笑、貼心的服務,感染著身邊每一個人。如果說世博會是一座大型機器,那麼志願者就是不可或缺的潤滑油。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顧曉鳴認為,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這樣的國際性盛會,會讓「80後」、「90後」眼界更開闊,思想更開放,信心、責任感更強。自信、開放和有責任感,或將成為這一代人的重要特徵。

與北京奧運會相比,歷時184天的世博會是一個超大規模、超長週期的活動,志願者的需求量大,服務時間長,服務內容非常豐富和廣泛,來源也非常多樣。

他們經受著這樣的考驗:三伏天忍受烈日烘烤,還要保持清醒和微笑;有些崗位平均每10秒回答一個問題,而且要重複說上幾千次。在長達半年的世博期間,沒有哪一個崗位、哪一個群體像他們這樣被頻繁求助。

他們的表現令上海世博會志願者部主任馬春雷「驚奇」。他表示,外界對「小白菜」褒獎有加,說他們熱情高、服務專業,全世界的遊客都看到了這些「80後」、「90後」積極的精神風貌和狀態。「通過志願服務,他們形成了新的精神特質,不但能吃苦耐勞,而且學會把奉獻當成快樂,把志願工作當成一種時尚文化,把奉獻當成了一種收穫。」馬春雷說。

「後財富」之組織者:

學會傾聽

  從試運營開始,可以說每天的世博園都是新鮮的,其背後經歷過無數細微調整與改變。記者已記不清入園次數,但幾乎每次進園都會有一些新的發現:亞洲廣場添置了遮陽棚,B片區增加了長凳,除了廣播還有了短信提示……

事實上,這主要得益於上海世博會組織者善於傾聽、觀察和總結。開幕初期,本屆世博會的一大創新———城市最佳實踐區遇冷。參展方認為,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他們建議在北面增開出入口,延長園區公交線。

組織者很快意識到了當初規劃的不足。不久,城市最佳實踐區北部區域南車站路出口正式啟用。遊客從該出口出園乘坐地鐵,比從原來最近的出口出園少走300米。同時,公交龍華東路線經過調整,也延伸至該區。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溫春陽告訴本報記者,他每次來上海和進世博園感覺都不一樣,都有新的驚喜和收穫。他發現,世博會組織者建立了一個良好的應急調整機制,會不斷根據新的情況進行調整和完善,這值得廣東學習。

國內很多市長參觀後認為,世博會給他們印象最深的是上海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水平。試想之,每天三、四十萬人的遷徙,相當於一座中等城市人口的流動,已經180多天了,卻未見到城市混亂和交通堵塞現象發生,沒有見到城管和交警罰款。這在其他城市是不可想像的。

事實上,從決定申博伊始,上海就開始派出有關人員去學習別國的舉辦經驗,比如最近的日本愛知世博會。「這是我們第一次辦博,很多東西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不虛心學習、積極調整,就很難創造出一個良好的參觀環境。」世博局一名官員向記者透露。

「上海世博會的一個很重要經驗就是,城市管理者如何調動一切社會資源,以及不斷調整和創新工作機制和工作方法。」上海世博局主題演繹部部長季路德說,這些寶貴經驗有必要運用到城市管理中去,上海已在謀劃世博期間的城市管理常態化。

專家認為,不管是舉辦一屆世博會,還是管理一座大都市,都需要創新作為內在動力;而創新之源,就是人。這與半個多世紀前丘吉爾提出的「城市即人」異曲同工。尤其是對這座人口已逾2000萬的特大城市而言,動員社會力量,建設社會共同參與的管理體制,用制度創新來永葆城市活力,至關重要。

推而廣之,對中國的其他城市而言,同樣適用。

■記者手記世博:

低碳生活之始

本屆世博會最大的亮點是什麼?LED技術的廣泛應用。大大小小的館,無論自建租賃,都能夠找到LED的影子。世界因世博會而改變,那因本屆世博會而改變的是什麼?低碳、節能、環保理念。

上海世博會將低碳、綠色等概念形象化、具體化和細緻化,並一一呈現在人們面前。其中,很多都是觀眾可觸摸感知,並能在生活中運用。「請選擇您的出行方式。」在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裡,一道選擇題擺在每位遊客面前:自駕車,公交車,還是地鐵?

遊客略有猶豫之時,牆上即有提示:每行駛10公里,自駕車人均碳排放量約2.25克,公交車約0.13克,軌道交通約0.02克。

來自荷蘭的庫淮南說,生動形象的展示,讓每位遊客在學習、思考、選擇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低碳理念,並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生活。

世博會上,遊客可以使用手機或者網上的「綠色出行碳計算器」計算自己觀看世博過程中的碳排放,可以直接上網購買「碳指標」,可以購買「含碳指標綠色出行交通卡」及其它「含碳指標世博紀念品」,還可以直接參與種樹等降碳活動。

遊客還可以輕鬆地實踐低碳生活。比如,在萬科館裡,遊客做完有關垃圾分類的小遊戲後,也就知曉了以垃圾分類減量為主要內容的「零公里行動」。遊客張先生說,垃圾分類隨手可做,既是對環境負責的具體體現,更是人們踐行低碳、創造新生活的重要途徑。

世博就是低碳生活的起點。她不僅向世人傳播了低碳理念,更將低碳點滴知識帶入到千千萬萬人的生活中去。

「一切始於世博」。由於互聯網等通信技術的日益發達,世博會作為科技展示推廣的作用已經弱化。但世博會的影響並沒有受到明顯的削弱。在很多人看來,世博的影響和意義更多地體現在對人類智慧和發展理念的交流與傳播。這是一個為期184天,幾乎全世界所有國家都參與了的超級大Party,其中所產生的文化、文明與理念的碰撞和交融作用,是其它任何展覽或展示所不能與之比擬的。

本文引自 http://expo.163.com/10/1027/08/6K059VAT00943RJS.html

世博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為期180天的上海世博會即將落下帷幕。回首這次人類文明的盛典,她為我們留下了什麼?精彩的各色表演、美麗的主題場館、有序的社會秩序……以上這些,自然是來自世博會的一筆巨大財富,然而我以為,世博會更為上海人乃至國人帶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這也是一個大國、強國國民所最需要的人文素養。

    我國改革開放已逾三十年,對許多國人來說,走出國門看世界已是常事;但不可否認,還有很多國人沒有這樣的寶貴機會。上海世博會便提供了這樣一扇窗口,不出國門看遍世界,眼界開闊了,思維也隨之不再固化僵持。

    走在C片區歐洲各場館內,潔白的丹麥館曾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小小美人魚因年歲過久,泛著一層青銅色;湖藍的一汪水,映襯得美人魚更顯嬌媚,環形的場館內,一輛輛自行車駛過,環保理念中透露出人與自然的無比和諧。許多遊客都不會忘記,我國一度是最負盛名的「自行車王國」,然而,隨著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開私家車似乎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街道擁堵、汽車氾濫,發展中的國家難免走上發達國家的「老路」。在看過丹麥館後,遊客們不由得感嘆:原來在國外,自行車才是真正符合人居社會的交通工具。不難發現,帶著思考眼光看世博,得以讓更多國人學會判讀,學會辯證地看待新生事物。

    對大多數人來說,捷克這個名詞並不很熟悉,但走進捷克館,很多人都驚詫於這個略有些陌生的國家,竟擁有如此濃厚的藝術人文氣息。一百年前奧匈帝國留下的文化精髓,滲透在展館內的每一個角落,每一處創意。觀看捷克館會發現,正是由於捷克數百年來對藝術的追求未曾止步,對屬於自己的文化遺產保護甚好,一脈相承的文藝氛圍才能催生出如卡夫卡、米蘭昆德拉這樣的文學大家。相形之下,我們在吸收新鮮事物之時,往往會一股腦兒丟棄舊事物,批判舊事物,結果文化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斷層,最具有價值的東西卻被默默地摒棄掉。這些他國的成功之處,自然應該是我國的可取之處。

    像丹麥、捷克這樣的例子,在世博園裏不勝枚舉。作為世界文明的一大載體,世博呈現出最多元、最開放的文化色彩。或許,並非所有國人都能看得出設計者的「門道」,可在感受文明之中,變化自然會悄然發生。正好比,當初試運行人群擁堵場面混亂,直至如今數十萬人流井然有序一樣,開放帶來了改變,改變又成就了文明。心懷崇尚先進、敢於汲取、保有特色,世博留下的無形財富將可讓國人受益多年,也為國家實現文明進步埋下了土壤。

本文引自 中國經濟網 http://big5.ce.cn/gate/big5/views.ce.cn/view/gov/201010/31/t20101031_21931405.shtml

世博留給國人的財富

這幾天,冷靜了一段時間,關於世博的報道又鋪天蓋地地襲來了,因為這個已經189年的老人將在今天結束中國的行程,預備著五年之後移師米蘭。一定的,在費勁心力舉辦完這次世博會,我們要總結、要反思,更要繼續利用好這個機會做好大文章。

這次盛會畢竟很成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驕傲,比如那些之最: 

「參加規模之最」——中國的盛情誠邀得到了國際社會積極響應,有189個國家、57個國際組織參展,打破了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保持的177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的紀錄,改寫了歷屆世博會國際參展方數量的歷史。

「參觀遊客之最」——184天的展期吸引海內外超7000萬人次參觀,刷新了大阪世博會累計入園6421.8770萬人次的世界紀錄,成為歷史上參觀人數最多的一屆世博會,將以最廣泛的國際參與度載入世博會史冊。

「舉辦活動之最」——上海世博會排定的國家館館日和國際組織榮譽日的規模均創世博歷史新高。此外,本屆世博會文化演藝活動突破2萬場次,平均每天演出100場,創下歷史之最。

作為平民百姓,除了這些榮耀,我最關心的是世博將給我們留下什麼?我覺得上海世博會創意總監那句話說的挺好: 「上海世博會最大的精神財富是什麼,是開啟了國人心智,建立自信,培養責任意識。教育了年輕一代人如何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立足當下,著眼未來。」

今天的中國已經越來越注重實在的東西,世博會不是我們的「面子工程」。雖然世博會的成功舉辦的確讓我們臉上有光,增強了自豪感,但更重要的是它帶來的環境的改變(包括上海建設的硬環境和綜合國力增強、與國際交流頻繁的軟環境)和對我們觀念的衝擊(包括對環境的認知、對科技的領悟、對世界文化的瞭解、對人類未來的思考)。是世博會將那些似乎離我們日常生活很遠的問題拉近了,讓我們去瞭解、學習和思考。所以,上海世博會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最最重要的將是「後世博」效應,如何以此為契機,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本文引自 http://bbs.tiexue.net/post_4580647_1.html

總規劃師透後世博規劃

「中國館(網上中國館)就將作為未來中國歷史博物館的選址。 」昨天,同濟大學教授、中國2010上海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師吳志強透露「後世博規劃」——B片區中華美食城未來會成為國際會展中心。此外,全國有8個城市簽訂協議啟動「下一代城市」試驗,將本屆世博會科技、節能探索融入生活實際。

世博後路牌、路名無需改變

吳志強說,世博園裡每一條道路的規劃不只是為世博會,而是為未來上海而規劃。世博會結束後,圍牆一拆除,所有的道路就是城市中心的道路,所有的路牌、路名都不需要做任何改變。現在世博公園、江南公園等四大公園,形成了6.8公里長的沿江綠和濕地,將改變上海江邊公共綠地缺乏的現狀。

B片區中華美食城,地下空間已全部事先規劃好,未來將作為賓館用地,建設高標準的接待賓館。 「它的一邊是主題館(網上主題館),一邊是世博中心(網上世博中心),建成後將形成一個總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的會、住、展一體化的國際會展中心。 」吳志強說。

世博成「下一代城市」試驗場

在吳志強看來,「下一代城市」是一座體現和諧理念的城市:環境的和諧,社會的和諧,歷史建築與未來創新的和諧。 「再過兩三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就會達到50%,未來30年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怎麼走,現在是關鍵的中間點。 」吳志強說,2040年,中國將有75%至8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上海世博會就是「下一代城市」的試驗場。他透露,在規劃時,特地留出8塊現有的成熟居住區,面積約1.4平方公里。 「現在居民們上班、下班都可以看到世博園區的風景,通過規劃體現了社會的和諧。 」

吳志強表示,世博園60%至70%的室外照明都使用LED技術,垃圾全部實現回收,雨水處理率達100%,這體現了環境和諧。」世博園保留了大量歷史建築作為展館,將歷史建築與未來創新合二為一。

世博園這些先進城市科技,如何在「下一代城市」投入運用?吳志強透露,全國有8個城市已簽訂了協議。試點城市的樣本包括各種地理環境,既有風力資源豐富的北方城市,也有太陽光熱時間充分的南方城市。在這8個城市中,3個城市位於東北地區,2個城市位於長江流域,3個城市位於華南地區。這些城市將分別劃出3萬、5萬、8萬等不同規模的居民區域參與「下一代城市」試驗。規劃設計專家將針對每一個城市的不同特點進行規劃,8個城市的試驗在2012年形成初步成果。

本文引自 http://2010.qq.com/a/20100730/000134.htm

倫敦發展署官員:後世博規劃超前15年才有價值

\倫敦在歷史上舉辦過兩屆世博會和兩屆奧運會,加上即將舉辦的2012年奧運會,它將成為歷史上第一個三度舉辦奧運會的城市。也正因為如此,在後奧運與後世博規劃上,倫敦有著豐富的經驗。

世博助城市改善基礎設施

如同世界上所有的大城市,倫敦也正在面臨發展瓶頸的挑戰。人口密度上升、交通擁堵嚴重、污染居高不下……這些問題制約了城市的發展速度。倫敦發展署副首席執行官畢書德先生接受了記者的採訪,畢書德先生直言,如果繼續按照傳統規劃發展模式,那麼超級城市的前景將非常暗淡。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我認為打造發達的交通體系、先進的建築以及保持高密度的綠化是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傳統城市一定要有全新的規劃理念才能繼續發展。 」畢書德先生告訴記者,在20年前,倫敦也面臨著城市病的困擾,但幸運的是,倫敦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基礎設施、公共交通、綠化等硬件。而在軟件上,倫敦在城市規劃方面也擁有非常完善的立法和措施,例如它在70年前就對綠化制定了立法、在50年前就對空氣制定法規。因此在目前,矛盾相對還並不突出。

畢書德先生表示,世博、奧運這類的國際盛會,對於城市最大的幫助是提高知名度和改善基礎設施,像倫敦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後者顯然更為重要。

綠色產業帶改變倫敦面貌

倫敦曾經多次舉辦過奧運會和世博會,這些盛會究竟給這座城市帶來了什麼?畢書德先生表示,很難用詳細的數據來闡述這一問題,因為受益之處太多了。他以舉行首屆世博會的南肯辛頓區為例,160年過去了,這裡仍是倫敦最富有的地區之一,這裡的房價可能全世界最高的。 「我們得到了海德公園、帝國理工大學還有非常棒的博物館等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世博會的收入被並入專項基金以幫助學生學習。 」

而針對即將舉辦的2012年奧運會,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已經被提出,奧運會的建設不僅僅是為了比賽,而是以奧運之名振興倫敦東區地區。

畢書德先生告訴記者,倫敦東區也將被改造成世界著名的綠色產業和可持續發展中心,它的新名稱將是「綠色產業帶」。這個產業中心將大量吸引綠色企業投資倫敦東區,降低企業的碳排放,把綠色產業定位低碳創新的前沿,最大限度地開發綠色和公共綠地以及園區內河道的潛力。

「它不僅將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經濟體,更是一個宜居的可持續發展社區,融合了住宅、綠色基礎設施網絡、低碳項目研發和旅遊景點的示範區域。 」

瞭解民意才能推進規劃

「在城市規劃方面,倫敦最重要的經驗之一是讓市民多參與到規劃中來,這直接決定了規劃能否順利實施以及獲得成功。 」

畢書德舉例說,倫敦的施工隊在開始一個新項目前會舉行一個活動,讓市民能夠看到施工區域,瞭解施工的目的,然後按照流程讓大家提出意見。 「施工方會放置一個留言板,讓居民們提出意見,並且互相討論,即便人們不能達成一致,但起碼可以做到互相理解。 」畢書德先生說,如果不注意瞭解市民的意見,會讓他們產生被忽視的感覺,繼而可能對規劃工作不利。

畢書德先生肯定地表示,上海世博會將給這座城市巨大的發展契機,並且給上海一個建議:在規劃時目光要放遠,如果僅僅是打造5年後的城區,那麼完全沒有意義,只有制訂超前15年規劃,「後世博」規劃才能真正的體現出價值。

本文引自 騰迅網 http://2010.qq.com/a/20100730/000153.htm

後世博時代

  31日,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正式落下帷幕,世博高峰論壇、閉幕式31日舉行。這屆由24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的盛會,自5月1日開幕以來,共迎超過7000萬人次海內外遊客,園區內演出2萬多場,諸多「壯舉」刷新多項世博會歷史記錄,中國兌現了「辦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之諾。

  中國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日前透露:世博旅遊帶來直接經濟效益將達到和超過800億元人民幣。而世博會對中國的影響遠未止步於對經濟的推動,這樣一個全球性的盛會必將對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外交、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產生持久且深遠的影響——「後世博」時代大幕已啟。

  上海世博破多項記錄 兌現「成功精彩難忘」

  中國在本屆世博會開幕前就曾向世界許諾「辦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為兌現這個承諾,中國自2002年成功申辦世博會起,便一往無前踏上「創紀錄」之旅,開創世博歷史上多個「之最」,為159歲「高齡」百年盛會注入全新的中國力量。

  本屆世博會創下「參加規模之最」——中國的盛情誠邀得到了國際社會積極響應,最終有189個國家、57個國際組織參展,輕而易舉打破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保持的177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的紀錄,改寫了歷屆世博會國際參展方數量的歷史。

  本屆世博會創下「參觀遊客之最」——184天的展期吸引海內外超7000萬人次參觀,刷新了大阪世博會累計入園6421.8770萬人次的世界紀錄,上海世博會成為歷史上參觀人數最多的一屆世博會,將以最廣泛的國際參與度載入世博會史冊。

  本屆世博會還創下「舉辦活動之最」——上海世博會排定的國家館館日和國際組織榮譽日的規模均創世博歷史新高。此外,本屆世博會文化演藝活動突破2萬場次,平均每天演出100場,創下歷史之最。

  此外,上海世博會首度將「城市」作為展品,城市最佳實踐區和網上世博會堪稱世博會歷史上兩大創舉。

  世博呈現「科技盛宴」 先進理念引領產業升級

  184天飛逝而過,是什麼讓上海世博會「成功、精彩、難忘」?人們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會是「科技」。從開幕第一天起,世博會上那些大放異彩的科技亮點就讓遊客讚歎、回味、憧憬。

  從內置「中國芯」的世博門票、到承擔著園區交通運營的新能源公交;從裝置太陽能光伏一體化設備的世博主題館,到為世博夜景增添異彩的LED照明;從足不出戶覽遍世界的「網上世博會」到為遊客消暑降溫的「人性化科技」——上海世博會所呈現給世界的「科技盛宴」,既不是點綴、更非作秀,而是將對今後全球的技術發展產生切實而深遠的影響。

  世博科技促進中心副主任李光明指出,世博科技的許多成果,一定會在今後有很大的應用空間。據瞭解,不少世博科技成果已經在上海、乃至中國「生根發芽」。

  諸如系能源車、太陽能光伏一體化建築、電子標籤、LED發光二極管、准4G網絡等高新技術,它們在世博會上的成功亮相,無疑將推動這些技術的產業化,使之更快地走向市民生活。

  上海世博書寫外交「新局」 中國軟實力再上新階

  上海世博會無論在世博史、2010年中國外交上都留下濃墨重彩的印跡,專家表示,它書寫了中國外交「新局」,是對外展示最真實生動中國的範例,是一個國家表情的自然流露。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指出,上海世博書寫外交「新局」之「新」,體現在打出「綜合牌」——首腦外交、民間外交、綠色外交、經濟外交、公共人文外交、全方位外交,幾乎所有的外交形式都在世博園有了生動體現。

  金燦榮指出,首腦外交非常成功,通過這樣一幅色彩紛呈的世博外交畫卷,全方位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更令人矚目的是7000多萬觀眾的深度參與,這是一粒非常重要的砝碼。對此,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沈丁力也曾表示,中國普通人對世博的熱情給中國外交注入最大活力——「每個人都是外交官」。

  「最近幾年中國GDP增長非常快,與快速增長的物質力量相比,軟實力的上升訴求更加明顯和急迫,通過舉辦國際範圍內標誌性的活動來標誌一個國家國際地位的上升,能尋求進一步的國際尊重。上海世博會是繼北京奧運會之後,中國提升國際形象、提高軟實力的絕佳機會。」金燦榮表示。

  「上海世博會是中國對全體國民的一次絕佳教育投資,取得巨大成功。它大幅提升了中國軟實力。」歐盟駐華大使賽日?安博曾如是點評本屆世博會。

  「後世博」時代大幕開啟 先進理念將深刻影響中國

  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上海世博會落幕之後,中國將迎來「後世博」時代,同時也將拉開「十二五」建設的序幕,世博成果如何有效轉化備受各界關注。

  上海作為本屆世博會的主辦城市,如何借鑒世博會帶來的世界各國的先進理念,站在更高的層面上推動未來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全面發展便成為一個全新而又持久的課題。

  上海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肖林此前曾表示,上海世博效應將持續釋放帶來的轉型推動機遇,新理念、新模式將融入城市發展各個環節,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將成為發展轉型的突破口。該市環保局綜合規劃處副處長徐展國也曾指出,上海會將世博會環保低碳理念有機融入到環保「十二五」規劃中。

  其實,這個全球盛會的影響何止於上海這座城市,它將對中國乃至全球產生更為深刻的影響——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部部長季路德就曾指出,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上海世博會,為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解決城市化問題遞交了一份啟蒙式答卷。

  經過近半年的展示,上海世博會所演繹的這本集世界智慧的「城市發展百科全書」正火熱翻開後續篇章,開啟一次永不落幕的「後世博之旅」。 其中,本屆世博會的創舉之一城市最佳實踐區就是「後世博文章」中的佼佼者——據介紹,將有多個實踐區的案例在中國得到「複製」,目前已有上海、天津、唐山等多個城市與實踐區中的案例城市簽訂了合作意向。

  與漫長而久遠的「後世博時代」相比,184天「世博時刻」如驚鴻一瞥,但它注定將給中國留下更為深遠的歷史影響。有形的上海世博會今日落幕,無形的「上海世博」卻剛剛破題——「上海世博會最大的精神財富是什麼,是開啟了國人心智,建立自信,培養責任意識。教育了年輕一代人如何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立足當下,著眼未來。」上海世博會創意總監如是總結世博留給中國人的精神財富。

本文引自 http://trip.cinic.org.cn/sytpdt/2010-11-01/107823.shtml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