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提及的原因─民族性
日本人在災難後秩序良好,究其原因,傳媒、學者、「專家」總是搔不著癢處,硬是說「噢!他們自小就接受應變災難的教育,所以很鎮定」。更有心理學家在電台節目中說,他們鎮定的表現,是重創後的甚麼「延緩反應」。
有應變災難的常識,與有災難發生時能否維持良好秩序,是完全兩回事。有應變災難的常識,例如知道躲在甚麼地方逃避,也可爭先恐後地躲;知道要搶購食物,也可秩序失控地搶,甚至搶劫店舖。
秩序好與訓練無關
還有,日本市民因地震後交通癱瘓,大排長龍在車站等候,仍秩序井然。然而當時並非處於避難狀態,只是排隊等車,根本不能說甚麼「自小訓練有素,懂得應付災難」!他們等車也好,徒步回家也好,都沒有大吵大嚷,沒有埋怨安排不周,在機場的也沒有在櫃檯拍檯大罵,倖存者沒有屁股癢走出來看熱鬧,市民沒有因商店免費提供食水便唯恐執輸地去搶。這齊心解決問題的個性,難道也是應變災難的教育所灌輸的?
我也不相信在日本的學校教育中,教人排隊的訓練比其他國家要高。在中國大陸、在香港,難道學校沒有教我們要排隊嗎?絕對有,不過,教育和實際行動,可以是兩回事。
更有心理學家說日本人冷靜的表現,是重創後的甚麼「延緩反應」。我們或許試過,當有突發的消息,超過我們心理所承受時,我們可能被嚇得發呆,一時之間來不及反應。但那些得悉地震消息、趕車或徒步回家的市民,知道消息可能已經幾小時了,難道他們的反應仍在延緩中?難道數以萬計被嚇呆的日本人,全都不知道要有甚麼反應,神情呆滯,魂魄未齊,整齊地排隊等車?
事隔至今已數天了,他們表現得體,難道「延緩反應」還未過嗎?其他國家也有天災,其他國家未必有日本人的冷靜表現和井然秩序,難道他們都沒有「延緩反應」?
市民對國家有信心
為甚麼我說「搔不著癢處」?就是沒有人敢提及這是因為日本人的民族性。因為一提這個,就使人聯想到與中國人作比較,結果是甚麼,自然心中有數,然後又甚麼「崇日」、「漢奸」、「妄自菲薄」等指摘都走出來。
日本人注重禮貌,禮貌包括儀表和給別人的觀感。有時這種禮可能過頭了一些,例如一些年長的日本女性仍化濃妝,因為她們覺得這才是有禮得體的表現(縱使你不能接受)。天災後家園被毀,與家人失散,在鏡頭面前縱然表情哀傷,但也沒有歇斯底里、失控流涕,這是不想在別人面前失儀。
此外,日本有一個對自己人比外國人好、和相對廉潔的政府,市民對國家的救災和善後有信心,也就會少怨言,也能安靜地面對善後和重建。
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