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弔唁日本地震遇難者的「多重意義」

胡錦濤弔唁日本地震遇難者的「多重意義」

 

  《日本新華僑報》3月19日載文《胡錦濤弔唁日本地震遇難者的「多重意義」》,摘要如下: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3月18日前往日本駐華使館弔唁日本大地震遇難者,這是他繼致電日本天皇慰問日本民眾後又一次「特別關懷」,引起國際輿論和日本媒體的普遍關注。

  其「特別」之處在於,這不僅是在中日交往史上中國國家元首第一次前往日本使館弔唁逝者,也是新中國外交史上第一次以國家最高領導人出面弔唁外國遇難平民。

  這個兩個「第一次」蘊含多重「特別」意義,宣示著中國內政外交政策和理念的演進。

  首先,截至3月18日,日本「3‧11」大地震及海嘯已造成6911人死亡,為日本二戰後死亡人數最多的自然災害。加上令人擔憂的核洩漏,日本列島遭受重創。在這個日本戰後最大災難的時刻,作為一衣帶水的鄰邦,中國國家元首親自前往日本駐華使館弔唁地震遇難者,以最高規格的禮儀表達對生命的尊重,既充分體現了友鄰親善,更詮釋了華夏仁愛與真情。

  與此同時,中國紅十字會決定向日本地震災區追加500萬元人民幣緊急援助,中國民間掀起為日本捐款援助潮,把鄰邦的災難當作自己的災難來救助。
 
  中日之間有複雜的歷史情結,又有領土糾紛,近期圍繞領土問題緊張對峙。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元首的弔唁行動和中國的熱心援助,確實使一些外國媒體感到意外。但細細觀察近年來中國國內政策調整注重人文關懷,突出人性、人權和人的尊嚴,傾注民生,特別在重大自然災害中強調生命至上,三次舉國哀悼遇難的普通民眾。在國外,為保護中國僑民生命安全,數次動用國家力量大規模撤僑護僑。這裡都凸顯了中國政府以人為本的施政理念,從國內到國外都一樣。從這個角度看,曾經親赴汶川、玉樹災區撫慰災民的胡錦濤親自弔唁日本遇難者應屬常態之舉。

  其次,面對日本地震海嘯大災,中國的憐憫之心、同情之心已經昇華為一種道德力量。胡錦濤的弔唁,以及中國其他領導人先後致電慰問,中國救援物資和人員在第一時間開赴日本……反應之及時、行動之全面、言辭之誠懇,都可圈可點。在中日存在歷史及領土爭議的背景下,中國對日本的態度和援助被認為「格外有份量」,凸顯出對待鄰國、災難國的「人道主義」價值觀,傳遞著一種超越種族之別、超越利益歧見、超越地理時空界線的人道主義關愛,化解積怨,救民於水火。

  這些情況也透露出中國外交的新內容,詮釋大國責任。表明中國樂於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人道主義的踐行者和捍衛者的嶄新形象,正在崛起中國不僅是和平大國,也是人道主義大國。

  第三,中國國家元首的弔唁行動一方面重在關愛,盡可能撫平日本國民的創傷,彰顯中華民族「人溺己溺」的倫理品質,一方面也是中國的「救災外交」的體現。在中日關係處於低谷之際,兩國首腦互動不暢,胡錦濤的行動無疑表明中日關係的重要性,是向日本人民表達中國人民的善意情感。

  胡錦濤由衷感言「我們對日本人民在這次地震中遭受的痛苦感同身受」。中國急人所急、救人之需、雪中送炭,對震災中的日本人民將是巨大的鼓舞力量。從這個角度觀察,「救災外交」或許可望創造契機,在一定程度上扭轉已經惡化的中日民間感情,為未來解決中日之間各種糾紛,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在天災面前,中日矛盾自然而然會降到相對次要的地位,共同戰勝地震災害,尊重生命,扶持民生,災後重建等將會成為中日關係的主導面。

本文引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6/3/3/4/101633405.html?coluid=59&kindid=0&docid=101633405&mdate=0319232217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