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物黑名單 近半測不出
為了讓民眾吃得安心,大陸衛生部主動公告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但當中竟有30餘種大陸迄今仍無法檢測出來,形成食品安全管理的一大漏洞。
大陸衛生部近日公佈47種「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22種「易濫用食品添加劑品種」。兩份名單的區別在,前一份名單內的添加劑是嚴禁用於食品,後一種雖然可以但有用量限制。
衛生部公告違法使用添加劑的食品有,腐竹、粉絲、麵粉、竹筍添加「吊白塊」;辣椒粉添加「蘇丹紅」;海參、魷魚等水產品乾貨、血豆腐則最常被檢驗出工業用甲醛;豬肉則是抗生素殘留及鎮靜劑。
至於容易遭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包括,漬菜、葡萄酒常會濫用胭脂紅、檸檬黃、誘惑紅、日落黃等著色劑;糕點是膨鬆劑(硫酸鋁鉀、硫酸鋁銨等)、水分保持劑磷酸鹽類(磷酸鈣、焦磷酸二氫二鈉)、增稠劑(黃原膠、黃蜀葵膠等)、甜味劑(糖精鈉、甜蜜素等)等。
不過,在大陸衛生部公告47種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中,有25種物質在檢測方法一欄竟然是空白或者填「無」。22種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中,也有12種在檢測方法一欄空白或者填「無」。
例如,木耳若違法使用工業氯化鎂、磷化鋁;食用油脂使用廢棄食用油脂;霜淇淋使用工業明膠;味精含有硫化鈉;鮭魚、鮪魚含有一氧化碳,大陸食品及衛生管理部門現在都還沒有可靠的檢測方法。
大陸衛生部官員坦承,部分添加劑目前仍須研究測定方法。比如豆瓣醬等食品中違法添加的「酸性橙Ⅱ」,衛生部仍需要研究其測定方法。
廣州日報引述廣東省華南理工大學教授曾慶孝認為,對於缺乏檢測方法的添加劑,可以在現場審查中把關,例如檢查生產紀錄等,或者尋找其他方法替代。
中國食品添加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陳君石認為,這並非重點,因為「食品安全不是靠監管、檢測出來的,而是要靠過程管理。」他以乳製品為例指出,乳製品可能使用的違法添加物或易濫用食品添加劑相當多,如果都要一一檢測,將會花費更多的成本和時間,並不現實。
報導稱,根據大陸「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小工廠)和食品攤販,都應保證所生產經營的食品衛生、無毒、無害,具體管理辦法由地方依法制訂。但迄今,大陸還沒有哪個地方政府制訂出這樣一套法規。
由於欠缺有效的檢測方法加上地方政府仍然沒有完整的食品安全法規及制度,成為大陸一再爆發嚴重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
本文引自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62974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