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裝修和經濟轉型的焦慮
王二住在一個挺舒服但是有點老舊的房子裡,牆飾、燈具、傢俱、衛浴設備、水管和電線等都是十來年前的水平,雖然現在都能用,但是已經開始過時。再過幾年,這些東西可能就徹底跟不上時代了。王二想了想,決定花點錢,把房子重新裝修一下,趕上潮流。王二找人來看了看房子,做好了設計方案,效果圖看上去很滿意。於是,請好了包工隊,這就準備開始幹活了。
這天,工人們到了王二家。工人按著圖紙,掄起大錘,就向一面牆砸去。只砸了一下,王二就給喊住了:你這麼砸,不就把這一面好好的牆給砸壞了嗎?工人說:是啊,按照新的設計,這面牆就得砸掉啊。王二說:好好一面牆,砸了怪可惜的。你先別動這面牆了,先幹別的地方吧。
於是工人就開始撬地板,還沒撬,王二就說:等等,好好的地板,你這是幹什麼?工人說:您不是要換實木地板嗎?這復合地板當然得先撬了。王二說:先別撬了,這地板好好的,撬了太可惜。你們就先去搞衛生間吧。
工人到了衛生間,掄著大錘就砸瓷磚,王二很憤怒地跑過去制止:會不會幹活啊?你們到我這裡到底是裝修的,還是搞破壞來了?怎麼見什麼都砸啊?工人很無奈地看著王二:王先生,這不把舊的東西砸了,我們怎麼裝修啊?您要是看您原來的東西挺好,那就別裝修了,繼續住著不就行了。
我們生活在一個令人焦慮的年代,生活在一個令人焦慮的國度。這裡說的焦慮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褒義詞。過去幾千年,技術和社會都是在用蝸牛般的速度發展,讓一個人可以從容的面對這種發展和變動,因為在多數情況下,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技術並不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相對穩定。這一歷史常態,最終被工業革命所改變。人類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終於快於了個人的壽命,讓所有的人幾乎都可以預期,自己的第二代或者自己的第三代將會和自己生活得很不一樣。而中國近三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以及同時發生的信息革命,則更是將這種用一兩代人完成的過程濃縮在十年甚至更短的時間裡完成。快速的變化才是這個國度的常態,變化在帶來機會的同時,也讓人感到焦慮。
焦慮是因為變化不是無痛的。變化既是進步,又往往是破壞性的。回想一下中國改革的過程,打破鐵飯碗,鄉鎮企業興起又衰落,國有企業全面虧損後抓大放小的進行改制,數百萬千萬的國企職工下崗,之後是數以億計的農民工進城掙錢,留下身後妻兒老小承擔家庭的重擔。這些過程,從痛苦程度說,經歷過的人恐怕只能說「苦不堪言」,整件事情一點都不美好浪漫。但這些痛苦轉變留下的是一個充滿了活力和競爭力的中國經濟。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能找到中國製造,就是這種競爭力的一種明証。
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前,那時從政策界,到學界到普通老百姓最擔心的就是,中國一旦加入世貿,國外企業會大舉進入中國市場,然後把本土企業殺得片甲不留。但事實上發生的,幾乎是完全反過來,中國不但沒有被外國企業征服,反而是中國製造開始在全球攻城略地。筆者走過好幾個國家,那裡的製造業,往往是一個產業接著一個產業,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裡被中國完全「掃盪」。我有時候會跟那些國家的人介紹中國的改革過程。我只是想提醒他們,中國的競爭力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中國曾經有一大群毫無競爭力的企業。這些企業,如果沒有被抓大放小,沒有被改制,那今天的命運也許會是反過來的。中國的競爭力,是通過付出痛苦的代價才換回來的。
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整整十週年之際,中國今天的經濟就有點像王二家的房子。上一次裝修,也就是重大改革和轉型,已經是十幾年前。如今這個經濟增長的勢頭仍然良好,但越來越明顯的是,十幾年前形成的增長格局,也就是低端出口的擴張性增長,已經不可能無限期的成為拉動經濟的源泉。中國的出口受到兩方面的夾擊:一是擴張越來越困難,因為在很多行業中國已經佔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二是掙錢越來越困難,因為附加值低且又有競爭。這些事情必然意味著,和先前不少國家經歷過的一樣,中國的出口行業需要產業升級,然後大量從事低端加工業的勞動力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需要尋找新的工作,這個工作未必會在製造業,而是會在服務業。請不要覺得這是壞事,不向更能賺錢的行業走,是不可能變得更富裕的,對個人如此,對一個國家也是如此。
但是,如果歷史能有任何啟示,那就是這樣的一個轉型過程不會是無痛的。不會是一個襯衫廠的老闆一覺醒來,覺得造數控機床更有前途,於是開個會,第二天這個工廠就開始生產數控機床了。更可能的過程是,這個襯衫廠的老闆掙得越來越少,最後開始虧損,然後企業倒閉關門,企業的僱員被拋向社會自尋生路。然後這些人發現做襯衫的工作越來越難找,最後只能去學做別的東西。換句話說,轉型不是在電腦上看效果圖,是要真的動大錘,砸爛舊的東西,新的東西才能出來的。像王二那樣捨不得舊的東西,無論因為什麼理由,結果很可能都是裹足不前。
意識到轉型就是要有企業倒閉,要有人失業,對中國當前的政策討論非常重要。害怕失業,保護那些已經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和產業,結果就是阻礙轉型。政府更應該做的,是給受到轉型衝擊的人以保護,幫助這些人過渡,給他們提供培訓,幫他們尋找機會。中國的財力比起上世紀90年代國企改革的時候好很多,在這方面應該做得更好才是。
一個經濟,如果老子幹什麼,兒子還繼續幹什麼,這個經濟不會是一個快速增長的經濟。一個人,如果二十歲幹什麼,到了五十歲還是幹什麼,那這個人有可能屬於進步慢的。如果我們期待中國會繼續快速增長下去,那我們就得現實的預期:我們的孩子很可能不會幹和我們一樣的事情。我們五十歲的時候,很可能會在幹二十歲時想都沒想過的事情,很多時候,這種選擇可能是被動的。
中國還要在未來幾十年的時間裡焦慮地一次又一次重新發現自己,這是一個快速發展國家的應有之義。懷舊的,喜歡溫暖窩的人,請做好一次又一次被大錘聲驚醒的準備。
本文引自 http://cn.wsj.com/big5/20110426/GOK074345.asp?source=newsletter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