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話題:遊戲
思路
- 遊戲可以調劑生活
- 遊戲是孩子的天性
- 過度沉迷於遊戲是有害的
- 遊戲要有規則
- 在遊戲中學習
- 玩遊戲要分清好壞
- 遊戲有開發智力的功效
- 不可遊戲人生
- 遊戲可以排解壓力
- 遊戲與學習、工作應該合理安排
名言
- 專心地學習,痛快地遊戲。——冰心
- 遊玩在一種意義上是增益的生活的準備。——李大釗
- 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魯迅
- 正當的遊玩,是辛苦的安慰,是工作的預備。——豐子愷
- 求知不是孩子的遊戲,要學到知識,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亞里士多德
- 我們所有最大悲哀就是嬉戲,原因是嬉戲最能妨礙我們的思考,而且能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死亡。——帕斯卡
- 人生並非遊戲,因此我們並沒有權利只憑自己的意願放棄它。——列夫·托爾斯泰
- 懂得如何玩樂實在是一種幸福的才能。——愛默生
- 業精於勤,荒於嬉。——韓愈
- 人總不能把畢生的精力都耗費在玩樂之中。——塞繆爾·約翰遜
- 在玩樂中,我們能表現出我們是怎樣的一種人。——奧維德
- 要對生命感到喜悅,因為它給了你去愛的機會,去工作,去玩樂,並且能仰頭 看星星的機會。——亨利·凡·戴克
- 終日埋頭工作而不去玩耍,聰明的孩子也會變傻。——詹·豪厄爾
- 工作時工作,玩樂時玩樂, 依此方法做,輕鬆又歡樂。——佚名
經典素材
遊戲迷姚明
(遊戲不誤事業)
小巨人姚明也是一個遊戲迷。當他考上了重點中學時,爸爸為了獎勵他,專門為他買了一台遊戲機,結果遊戲機成了姚明的快樂源泉,從此,姚明的生活與遊戲機結下了不解之緣。從CBA到國家隊到NBA,「遊戲當然使人快樂。」姚明說,「在遊戲裡,你能做你平時做不到的事情。」
遊戲機在姚明的一生中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因為他惟一的愛好是電子遊戲。關於姚明對電子遊戲的癡迷,一個與他結識多年且在美國陪伴他很長時間的朋友告訴記者,姚明可以通宵達旦地玩遊戲,甚至為了打遊戲會和父母「打游擊」,坐在電腦面前的他更像個孩子。
2002年9月12日是姚明的生日,但姚明並不快樂。那時,中國男籃剛剛兵敗印第安納波利斯,整個中國隊都在鬱悶中。整整一個下午,姚明躲在房間裡玩遊戲機打發時間,所玩的不過是《生化危機》和《星球大戰》,都已經是玩得爛熟的。
但是,他也清楚地認識到遊戲只是遊戲:「生活和遊戲的不同就在於,打遊戲還能存盤,死機了能重啟,但生活不能重來,世錦賽我們敗了,打成這樣,就只能這樣,不可能重來一遍,所以我的生日一點都不快樂。不過,這屆世錦賽沒打好,我以後還有機會,還有下屆世錦賽,下屆奧運會,甚至下下屆奧運會。」
劉翔玩遊戲
(玩遊戲也是種訓練)
「飛人」劉翔並非一個遊戲發燒友,但是,成為名人的他每天除了訓練和比賽,只能待在房間裡,平時也就整理整理東西。「實在閒得無聊了,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玩兩把。」
「別看這只是遊戲,但和真正打網球一樣。擊球一定要把握好時機。」即便是玩遊戲,劉翔似乎也要從中為自己的專業找找感覺。在他看來,玩遊戲和跑跨欄一樣,都是有竅門的。「有時候,那種擊球前跑位的選擇和擊球時的感覺,和我在起跑線前感受裁判員發令槍響的過程差不多,都需要有個預判的過程。」
談起遊戲,劉翔興致不減。「其實,打網球就和我跨欄一樣。 我起跑的時候,也會對裁判的槍聲有個預判的過程。有時候我就會憑那種感覺壓上槍,當然我也有失手的時候。總的來說,找那種感覺非常重要,有時候,打遊戲也可以算是一種培養感覺的訓練。」
從電腦迷到世界首富
(遊戲激發人的創造力)
比爾·蓋茨從小歡快活潑,是一個高能量的孩子。不論什麼時候,他都在搖籃裡來回晃動。接著又花許多時間來玩騎彈簧木馬的遊戲。後來,他把這種搖擺習慣帶入成年時期,也帶入了微軟公司,搖動了整個世界。
蓋茨自小酷愛數學和計算機,在中學時就成為有名的「電腦迷」。保羅·艾倫(Paul Alan)是他最好的校友,兩人經常在湖濱中學的電腦上玩三連棋的遊戲。那時候的電腦就是一台PDP8型的小型機,學生們可以在一些相連的終端上,通過紙帶打字機玩遊戲,也能編一些小軟件,諸如排座位之類的,小比爾·蓋茨玩起來得心應手,在程序上略施小計,就使自己座位的前後左右都是女生。當時的小電腦迷就是這樣從遊戲中不斷激發自己的創造力的。
斯特娜夫人的教育方法
(寓教育於遊戲)
斯特娜夫人,美國人,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大學語言學教授。斯特娜夫人有個女兒,名叫維尼夫雷特。在母親的訓練下,女兒從3歲起就會寫詩歌和散文,4歲便能用世界語寫劇本。她的詩歌和散文,從5歲起被刊載在各種報刊上並彙集成書,博得了廣泛的好評。斯特娜夫人說:「我對女兒的教育都是採用遊戲方式進行的,效果很好。」
如果孩子做了好事,第二天早起時,她就能在枕頭旁邊發現放著好吃的點心之類的東西。夫人就告訴她:這是由於你昨天做了好事,仙女獎賞給你的;假若你做了壞事,第二天早上起來這些東西就不見了。這時我就告訴她,因為你昨天做了不好的事情,仙女沒有來。
她脫下衣服,自己不收拾時,就讓它一直放到第二天,我也不收拾,並且絕不拿出新衣服給她穿。如果她晚上把髮帶折疊好,「仙女」就時常給換成新的。如果不好好收拾,就只得戴舊髮帶。如果她把玩偶丟在床上不收拾好,「仙女」就把它藏起來,使她幾天之內不能用這一玩具做遊戲。
從手影遊戲到動畫藝術
(事業始於遊戲)
「萬氏四兄弟」是中國動畫事業的創始人。四兄弟就是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和萬滌寰。他們自幼就愛東塗西畫。晚上媽媽常藉著燭光為他們做「兔兒拜月」、「老農晚歸」和雞、狗、羊等各種手影逗樂,他們常常看得入迷。以後他們又迷上了皮影戲,還在家裡扯起白布幔,剪上幾個小紙人,自演「影戲」取樂。起初,他們的這種「淘氣」遭到了父母的反對。可是,他們太愛畫畫和做小玩意兒了。學業結束後,四兄弟就擠在亭子間裡不斷地為書報雜誌繪圖。當他們看了外國的動畫電影片後,最大的心事就是如何讓畫稿中的人物活動起來。他們四人,愛好一致,意志堅定,他們不斷地進行試驗,也不知失敗過多少次。可是他們從不灰心,從未想到過退卻,總是信心十足,夜以繼日地摸索再摸索。當人們知道他們是在搞卡通試驗後,就送給他們一個風趣的稱號:萬氏卡通。
終於,「萬氏四兄弟」於1926年完成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1935年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問世。1941年,他們又完成了中國,也是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他們1963年拍攝的《大鬧天宮》動畫片連續在國際電影節上奪魁,還在全世界幾十個國家上映,標誌中國美術電影已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文字遊戲
(並非遊戲的文字遊戲)
曾國藩與太平軍作戰,屢吃敗仗。他向朝廷奏報軍情,原稿有一句為「臣屢戰屢北」。有人認為這句非改不可,因為「常敗將軍」是有殺頭之罪的,建議改為「臣屢北屢戰」。這樣,雖一字未易,但意思便變為「不屈不撓,堅持到底」了。果然,清帝看了奏章,不但沒有降罪,而且還嘉獎這位常敗將軍「堅貞忠勇」。
老記者徐鑄成在他的《舊聞雜憶》中引過一個例子:解放戰爭初期,我人民解放軍兵臨長春城下,蔣軍岌岌可危,但還一個勁地宣稱「要忠於校長!」(指蔣介石)高喊「黃埔精神不死!」當時的香港《文匯報》對此發表了一篇短評,將這個口號一字不易地抄下來做題目,中間只加了兩個標點符號:「黃埔精神,不死?」一針見血地揭露了蔣軍色厲內荏的本質。果然,在短評見報那天,長春便宣告解放!
近代名人也有類似的例子。於右任先生的書法很有名氣。平日輕易不贈書別人。有一次,一位附庸風雅者死纏著他,在無法推辭的情況下,于先生揮毫疾書「不可隨處小便」六個大字。過了幾天,那求書者卻喜滋滋地來訪于先生。說:「蒙先生賜我座右銘一幅,不勝感謝!」隨手將手中的字幅抖開,只見上面是於右任親筆書寫的六個大字:「小處不可隨便」,確是一句精警的格言。
多米諾骨牌
(從遊戲中得到歷練)
多米諾被稱為世界上最細心的運動,可以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性格堅強,做事穩健,這種倒下去的破壞,其實是另一種美的創造。
有一種多米諾精神:
(1)人生如遊戲,玩好不容易,需要良好的心態,好好把握每一天。
(2)做事,做企業,要學會忍耐、專注、執著,要有拚搏精神,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3)成為未來之星,要與時俱進,勇於進取,永無止境。
骨牌據說起源於中國。宋朝時就出現了骨牌遊戲,又叫「牙牌」。1849年8月16日,一位意大利傳教士把這種骨牌帶回了米蘭。作為最珍貴的禮物,他把骨牌送給了他最喜愛的女兒小多米諾。不久,小多米諾就喜歡上了這副骨牌,因為她發現了骨牌的新玩法,她按點數的大小以相接的方式把骨牌連接起來。在玩骨牌遊戲的時候,小多米諾發現它可以很好地鍛煉人的意志和耐力。
傳教士多米諾為了讓更多的人玩上高雅的骨牌遊戲,製作了大量的木製骨牌。不久,木製骨牌就迅速地在意大利及整個歐洲傳播,骨牌遊戲成了歐洲人的一項高雅運動。後來,人們為了感謝多米諾給他們帶來這麼好的一項運動,就把這種骨牌遊戲命名為「多米諾」。
到19世紀,多米諾已經成為世界性的運動。在非奧運項目中,它是知名度最高、參加人數最多、擴展地域最廣的運動。
心理學家談網絡遊戲
(網絡遊戲的副作用)
據瞭解,現在很多網絡遊戲都打出「大俠」、「英雄」以及拯救世界的字眼來吸引青少年。教育心理學專家、西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楊玲教授認為,這種虛幻的情節和俠義精神很容易讓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產生興趣。同時,網絡遊戲只看重玩家所創建的遊戲人物的級別,只要肯花時間來鍛煉遊戲裡的人物,達到一定級別,就能夠獲得其他玩家的尊重,很容易讓青少年上癮。
楊玲教授說,迷戀網絡遊戲使青少年產生的精神上癮就如同吸毒、賭博一樣危害性極大,而且難以根治。長時間沉迷於網絡遊戲,青少年容易把網絡作為主要的人際交往方式,從而對網絡產生極大的依賴性,在網絡的虛擬世界裡聊天、遊戲得心應手,對現實世界裡的事物和人際交往卻毫不關心,容易引發性格上的孤僻、怪異和暴躁等心理問題。
網絡遊戲需要玩遊戲的人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經營,同時,一般的網絡遊戲都要收費,再加上長時間上網的高額費用,對於沒有經濟來源的青少年學生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壓力。這就很容易造成沉迷於網絡遊戲的青少年想方設法節省出錢來,有的甚至跟父母騙錢。另外,網絡遊戲裡充斥的暴力、血腥內容,很容易誘發青少年犯罪。
手術前的遊戲
(遊戲使人輕鬆)
研究人員發現,兒童在手術前玩視頻遊戲較傳統的服用鎮靜劑或聽媽媽的安慰更容易放鬆。醫生發現,給孩子幾分鐘時間玩遊戲可在麻醉藥發生藥效前大大減輕他們的焦慮和緊張。
醫生經過研究發現,一位7歲的小男孩被遊戲機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根本注意不到周圍的大人和桌子上的食品。麻醉師的發現對許多家長都將是有益的幫助,因為他們不願給孩子使用鎮靜劑。有些醫院通過玩具和做遊戲來分散孩子在手術前的注意力,但這些措施只能在娛樂室或休息廳裡完成,而不是手術室。
他們對分為三組每組26個4~12歲的小孩進行了跟蹤研究,所有的小孩在手術室由父母陪同。第一組小孩使用了鎮靜劑,第三組小孩玩Game
Boy遊戲機。綜合研究結果發現,玩Game Boy遊戲機的一組手術前的焦慮感沒有增加,以100分來描述術前焦慮增加值的話,服用鎮靜劑的一組增加了7.5分,而只有父母陪同的一組卻增加了17.5分。
死亡遊戲
(遠離遊戲中的「毒品」)
死亡是生命的終結而不是什麼遊戲,這是不消說人們也知道的道理。然而,據媒體報道,最近一種被稱為「死亡遊戲」的「遊戲」,卻在南京、上海、瀋陽等地的青少年學生中出現並有所蔓延。對此,醫學專家十分震驚,學生家長擔驚受怕……
這種「死亡遊戲」雖非真刀真槍,卻是幾近真實,叫做「閉氣窒息遊戲」,最早是由一些網站傳播開來的:遊戲者要先深吸幾口氣,然後閉上雙眼,屏住氣,讓大腦處於真空失控狀態,在「死亡」中享受超脫和刺激。
據醫學專家介紹,靠外力使心跳變慢,血流不暢,造成大腦缺氧,導致昏厥,不論時間長短,都會對大腦帶來不可逆轉的損害。特別是時間一長,還可能成為植物人甚至死亡。一位學生昏迷後差點沒醒過來,最後是在一陣亂腳猛踢之下才醒了過來,為這事病了大半個月。南京一位學生在玩這個遊戲時,突然窒息過去,後在醫生及時救治下才脫離生命危險。
健康向上的遊戲是青少年學生娛樂身心的正當活動,而「死亡遊戲」卻假遊戲之名,行殘害孩子之實,其不良後果絕對不可小覷。
魯迅與海嬰
(遊戲幫助孩子成長)
魯迅注重解放孩子。他認為:「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在沒有海嬰之前,他除了到書店去,其他的雜貨店是頭也不回地走過的;有了海嬰之後,他就常到玩具攤上,留心給小海嬰揀選玩具。凡是能幫助孩子增強體質、發展智力、陶冶情感的玩具,只要能夠辦到的,魯迅都盡力滿足孩子需要,使孩子能充分享受童年的歡樂,在遊戲玩耍中解放雙手,獲得教益。一次,他給海嬰買了一套木匠工具,讓海嬰模仿工人勞動。海嬰得到這套玩具高興得不得了,天天拿著它到處敲敲打打,儼然像個小工程師在蓋房子。魯迅的一位朋友,曾送給海嬰一輛腳踏三輪車,海嬰天天騎它,騎破了,就懇求父親再買輛新的。魯迅儘管平時生活十分節儉,可是看到孩子整天騎車鍛煉,人變結實了,心裡很高興,就很樂意地給海嬰買了輛新車,讓他騎車到附近公園去玩,去鍛煉身體。海嬰對新異的東西,特別留意和喜歡。一次,海嬰見鄰家有一架留聲機,感到十分新鮮,可主人只允許他聽聽,看看,不許他用手摸。海嬰充滿著好奇之心,回家後,婉轉地向母親提出買留聲機的要求,並通過母親向父親轉達這個願望。後來,母親告訴他,只要他不打擾父親,可以考慮。不久,魯迅就托內山先生買了一架留聲機。從此,魯迅休息時,總是和海嬰一起搖留聲機,欣賞音樂。
意林故事
紙牌遊戲
《伊利亞隨筆》中的《拜特爾太太談打牌》是篇至妙文字,其中寫道:「有些脆弱的人反對紙牌,說它培養了人的不良慾望。老太太反駁道:人本來就是愛賭博的動物,他是一定要在某個方面撈點兒好處才高興的;那麼,玩一局牌把這種慾望排遣掉,算是最穩妥不過的辦法了。人打牌時,像是演戲,沉醉在一種短暫的幻覺之中:為了區區幾先令的賭注,我們表演得好像在從事一件什麼了不起的大事;處於這種幻覺之中,我們自以為所作所為跟那些為了皇冠、王國而角逐的人們一模一樣。這是一種夢中的戰鬥,緊張熱鬧,一場鏖戰,而又兵不血刃;動用了不得了的手段,目的卻渺小得不成比例;比起許多人正在從事而又不自知其嚴重性的那些人生賭博來,同樣有趣,但害處卻小得多……」
上帝的遊戲
當上帝完成了創造人類的工作之後,他慈悲地想,還應該為人再造一個遊戲,供其消磨時光,於是他擺下了一盤棋,一盤已經開始但尚未結束的殘局。
上帝本想擺下一盤輸贏局,但如果是一盤輸贏局,那麼無論棋局布設得多麼複雜,總有一天人會走出分曉,而一旦人走出分曉,也就失去了他留下的遊戲。於是上帝擺出了一盤和局,和局則可以供人不斷地走下去。他的遊戲永遠不會被人丟棄。
接下來的故事當然逃不出上帝的預料。
一個又一個的下棋人來嘗試上帝的棋局,都沒有走出這個棋局的輸贏。
然而,遊戲才是上帝為人擺設棋局的目的。
重的輸贏心是為棋界的高手所不屑的。難道沒有輸贏就沒有棋術的精彩嗎?當然不是。在下棋人中逐漸地出現了大師。大師根據其領悟出的棋理發明了某一開局、某一進攻、某一防守。大師追求的不是輸贏,而是表現一種藝術,一種風格,當對手為求勝負而不顧棋理地胡攪蠻纏時,他會推枰而起。每當如此時,人們都會為大師喝彩。此後,很多人模仿著大師,當一個下棋人嫻熟地走出某某年、某某大師的某某招法,或者想出了對某某年、某某大師的某某招法的成功應對時,總不免要躊躇滿志,昂然四顧……
上帝的棋局仍被人走著,下棋的人們從中獲得了很多樂趣。
牌局人生
你有過打牌的經驗嗎?假如你曾玩過這種遊戲,一定同意,人生多麼像打牌。
本來,打牌要講究技術、技巧和計算方法,可是,無論你的技術和計算方法多麼精明,當牌風不順的時候,再能幹再優秀也是枉然。
牌局就是這樣,當你幸運手風好時,即使打錯了,也會歪打正著,令你旗開得勝,而且,贏的那一家,往往是越贏越多,那輸了的,卻是越輸越多,想翻本,想敗中求勝,真是難之又難。
人生不也是一樣嗎,有些人,無往不利,即使沒有什麼真才實學,一樣可以風生水起,反之,有些人卻終生失意。
不過,尚幸牌局也有絕處逢生而突轉逆境的時候,人生也是這樣,雖然機會不多,總勝於完全絕望。而且,牌局畢竟只是牌局,是受到人的控制的。
遊戲的啟示
在我自己還是一個童子軍成員的時候,我們經常玩一種遊戲,即:凡在有新成員加入童子軍的時候,我們總要把椅子排成一圈,形成一道障礙,然後蒙上新隊員的眼睛,讓他走過這條通道;隊長會在遊戲開始前給他以兩分鐘的時間叫他盡可能地記住所有椅子的位置,但是,一旦他被蒙上眼睛之後,我們就會立即悄悄地移開所有的椅子。
我總覺得人生就猶如這種遊戲。或許,我們一生中都在竭盡全力地企圖避開那些妨礙我們的事物,而這種事物卻常常只存在於我們的頭腦之中,並且其中有一些則是我們自己想像的產物。有時候,我們不敢去謀求某個職位,不敢去學拉小提琴,不敢去學外語,甚至不敢打電話給某位老朋友,等等。這種種「不敢」,其實往往都是我們給自己設下的障礙,而正是這種無中生有的障礙,使我們裹足不前,錯過了許多我們本來應該去做而且能夠做好的事。
除非你真的已經撞上椅子,不然就不要避開那些只存在於你的想像中的椅子。
哪怕你真的撞上椅子,那也沒有多大的關係,至少,你有個地方可以讓自己坐下來。(羅伯特·哈德)
應用與創新
遊戲人生
大人限制孩子玩遊戲。正經人反對遊戲人生。然而,我提倡遊戲, 提倡遊戲,就好像是提倡不負責任的態度,提倡醉生夢死的活法,實際上,這都是人們對於遊戲的誤讀。在我看來,遊戲的態度是快樂人生的態度,孔子的暮春三月「風乎舞雩」有遊戲的歡愉,莊子的「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有遊戲的機敏,嵇康、阮籍放浪形骸的一生有遊戲的縱情,李白蘇軾笑傲江湖的瞬間有遊戲的精髓。「仰天大笑出門去」,「人生得意須盡歡」,遊戲的態度讓人在複雜的人生險境中快樂著,讓漫長的人生苦旅化作恬暢輕鬆的放達。
可惜,人們不理解遊戲人生的快樂,只知道在工作中皺眉苦忍,在生活中強作笑顏,整日被成功的渴望、龐大的理想、艱辛的奮鬥壓抑得誠惶誠恐。這個時候,如果跟他說:嘿,給自己減減壓吧,放放鬆,他一定很難聽得進去。
提倡「遊戲人生」絕非不負責任地對待人生,而是要用「遊戲」的快樂、輕鬆、投入、積極、成功的態度,對待自己的一生。
在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太沉重,太認真。結果一切可能都是表面的、低效的、沉悶的,甚至是痛苦的、折磨的。
當然,個人有個人的活法,但遊戲人生是我的活法,而且我定要讓我的兒孫——如果有的話,長大後不要在正襟危坐一板一眼的乏味生活中失去了遊戲的樂趣,遠離了人生快樂。
一堂心理遊戲課
心理學老師給100多位學生開了一堂心理遊戲課,其過程雖然有點殘忍,但效果不錯。其遊戲規則是這樣的:每位同學在白紙上寫下對自己最重要的五個人的名字,然後因為一次意外失去了其中一位,在紙上劃去一位,然後是劃去第二位,最後剩下父母。同學們在劃的過程中,深刻地體驗到了失去親人的悲痛,有的女同學因此泣不成聲。等下課鈴聲響起,有個同學不由得發出了感慨:「爸爸媽媽,我想你們!」
這則心理遊戲與通常意義上的遊戲有著根本的不同,那就是它絲毫不好玩,反而是極端的殘忍。試想,當學生們顫抖著握筆劃去紙上至愛親朋的名字時,心裡是怎麼樣的刺痛!但人生就是一個失去的過程,終有一天,你會失去你所至愛的一個、兩個,直至全部。誰能說,課堂內的模擬遊戲不就是人生歷程的一次濃縮和預演呢?
這樣的心理遊戲確實殘忍了點,但足以刺激一些學生日漸麻木的心靈。一聲「爸爸媽媽,我想你們!」便足以證明。遊戲設計者的本意是達到了,但事情本身值得咀嚼的恰恰在這裡:為什麼原本應該在幼兒園就完成的教育內容非得要到大學裡來傳授?為什麼完全可以通過正常的教育途徑完成的教育目標,非得要用如此殘忍的遊戲手段來達成呢?
請尊重孩子遊戲的權利
有這樣一則報道,法國的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幾乎沒有外出旅遊的機會,於是,法國一些社會團體就搞起了獻愛心活動,通過募捐籌集資金,把當地學校內沒有機會旅遊的孩子們組織起來,在暑期讓他們到外地去旅遊,讓孩子們盡情地嬉戲玩耍。
而如今,我們的孩子在暑假裡還要為各門功課去不停地補習,以期在開學能考個高分。不論在學校生活中還是在家庭中,教師和家長們都粗暴剝奪孩子們遊戲的權利。學校制定了太多的所謂的「行為規範」,束縛著學生的行為;還有很多學校打著「安全教育」旗幟,生硬地取消了學生的課外活動課。
假期,學生本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和時間,可以放鬆一下。但有些學校為了提高其升學率,還在進行補課。一些家長在沉重的生存壓力下,在望子成龍的心理驅使下,不惜省吃儉用,進行所謂的教育投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掌握些知識、技能,讓孩子上這樣那樣的補習班和技能學校。其實,孩子的成長絕不是要通過這些硬性的模式來完成的。作為對孩子的教育者,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應主動去與孩子溝通,瞭解他們的天性。真正地幫助孩子找到適合其發展的正確方向,否則會適得其反,不利於他們身心健康地發育和成長。讓我們共同來尊重孩子遊戲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