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

閱讀是學習的重要方式

讀書有益於人生

讀書是一種樂趣

讀書需要下苦工夫

讀書使人增長智慧

既要讀有字之書,也要讀無字之書

讀懂自然,才能與自然和諧共存

生活是一本大書,需要認真品讀

讀懂社會,讀懂人生


 名言

書是死的,自然是活的。讀書是間接的求學,讀自然書乃是直接的求學。只知道書不知道自然的人是書獃子。———李四光

智者閱讀群書,亦閱歷人生。———林語堂

精讀一本書,深深挖掘下去,就能尋根求源,探得其中之奧妙,這是一種好的讀書方法。———池田大作

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上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高爾基

光明給我們經驗,讀書給我們知識。———奧斯特洛夫斯基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嚴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修辭學使人善辯;凡有學者,皆成性格。———培 根

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培 根

喜歡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換成巨大享受時刻。———孟德斯鳩

每當第一遍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彷彿覺得找到了一個朋友;當我再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彷彿又和老朋友重逢。———伏爾泰

各種蠢事,在每天閱讀好書的情況下,彷彿烤在火上一樣,漸漸熔化。———雨 果

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劉向

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程頤

大師們的作品在我們心靈扎根,詩人們的佳句在我們血管中運行。我們年輕時讀了書,年老了又把它們記起。———赫茲利特

人生就像一本書,傻瓜們走馬觀花似的在隨手翻閱它,聰明的人用心地閱讀它。因為他知道這本書只能讀一次。———尚·保羅

一個愛書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良好的導師、一個可愛的伴侶、一個悠婉的安慰者。———佚名

  
 經典素材

《孫子兵法》與索尼公司
(讀書是創造的基礎)

十幾年前,日本索尼公司還是一家小公司,但是,經過一番努力,一躍成為日本屈指可數的大公司之一,成為國際知名大企業。當然,這之中自然不乏其本身雄厚的科技實力,但是他們學習了中國的《孫子兵法》,並把它靈活地運用到商業領域,由此打開產品的銷路,也是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

《孫子兵法》由軍事而推廣到商業領域,不能不說是一個創造。但是這個創造有是以讀書為基礎的,如果不讀書,根本不知道有這本書存在,也就不可能瞭解其中的內容,更談不上由此而進行的創造了。

由此可見,讀書,這一項現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內容,正日益顯示它的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讀書,就會被日益發展的時代所淘汰,不讀書,就更談不上什麼革新創造。

毛澤東的愛好
(熱愛讀書)

幾十年來,毛主席工作一直很忙,可他總是擠出時間,哪怕是分分秒秒,來看書學習。他的中南海故居,簡直是書天書地,臥室的書架上,辦公桌、飯桌、茶几上,到處都是書,床上除一個人躺臥的位置外,也全部被書佔領了。

為了讀書,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動一下身體的幾分鐘裡,有時還要看上幾句名人的詩詞。游泳上來後,顧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書本。連上廁所的幾分鐘時間,他也從不白白地浪費掉。一部重刻宋淳熙本《昭明文選》和其他一些書刊,就是利用這種時間今天看一點,明天看一點,斷斷續續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開會或視察工作,常常一帶就是幾箱子書。途中列車震盪顛簸,他全然不顧,總是一手拿著放大鏡,一手按著書頁,閱讀不輟。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樣,床上、辦公桌上、飯桌上,都擺放著書,一有空閒就看起來。

毛主席晚年雖重病在身,仍不廢閱讀。他重讀了解放前出版的從延安帶到北京的一套精裝《魯迅全集》及其他許多書刊。

有一次,毛主席發燒到39度多。醫生不准他看書。他說,我一輩子愛讀書,現在你們不讓我看書,叫我躺在這裡,整天就是吃飯、睡覺,你們知道我是多麼的難受啊!工作人員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書又放在他身邊,他這才高興地笑了。

名人與讀書
(讀書的各種方式)

許多名人之所以出類拔萃,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們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

醉書,聞一多讀書成癮,一看書就「醉」。就在他結婚的那天,洞房裡張燈結綵,熱鬧非凡。大清早親朋好友均來登門賀喜。直到迎親的花轎快到家時,到處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東尋西找,結果在書房裡找到了他。他仍穿著舊袍,手裡捧著一本書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說他不能看書,一看就要「醉」。

猜書,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讀書的方法與眾不同。他拿到一本書,不是翻開從頭至尾地讀,而是對著書思考一會,然後閉目靜思。他猜想書的謀篇佈局……斟酌完畢再打開書。如果作者的思路與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讀了。華羅庚這種「猜讀法」不僅節省了讀書時間,而且培養了自己的思維力和想像力,不至於使自己淪為書的奴隸。

抄書,相聲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於他勤奮好學,使他藝術水平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著名的語言學專家。有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後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時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一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於被他抄錄到手。

林肯讀書的故事
(肯讀書就不怕困難)

被譽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的林肯在15歲才開始吃力的學習字母。這個時候的林肯,每天早晚都要走四英里的森林小道到老師的私塾求學。老師認為只有大聲朗讀,才可以看出學生是否認真,才可以讓記憶更加深刻,出於這樣的啟蒙,林肯在後來的讀書生活裡面,大聲朗讀成了他讀書的一個習慣,也為林肯後來傑出的演講技巧奠定了基礎。

林肯習字是以華盛頓和傑佛遜兩位總統的筆跡做範本,習字過程非常用心。經過幾個月的潛心練習,林肯的字跡清晰且與這兩位總統的字跡很像,在林肯後來的律師生涯裡,林肯的字跡曾被譽為「有總統天賦」的字跡。

他向一個常請他幫忙挖樹樁、種玉米的農人借閱兩三本傳記,威姆斯牧師寫的《華盛頓傳》正在其中。林肯看了此書後很著迷,傍晚總是盡量利用月光看到很晚,臨睡前,他把書塞在圓木縫中,當第二天日光一照進小屋,就拿起來看。有一天晚上下起暴雨,書本浸濕了,書的主人不肯罷休,林肯只得以割捆三天的草料來作為賠償。下田工作的時候,他也將書本帶在身邊,一有空閒,他就坐在圍牆頂欄上看書。中午他不與家人一同進餐,卻一手拿著玉米餅,一手捧書,看書看得入神。

馬克思的書房
(讓書籍為自己服務)

馬克思有他自己的讀書方法。

在馬克思的書房裡,靠牆放著裝滿書籍的書櫃,書櫃上堆著一包包的報紙和稿件,直挨到天花板。他從來不允許任何人去整理,或者更確切地說,去弄亂他的書籍和文件。因為那只是表面的混亂而已,實際上,一切東西都在一定的地方,不需要尋找,他就能很快拿到自己所需要的任何書籍和筆記簿。

他放置書籍時並不注意外表的整齊,各種開本的書和小冊子緊挨著放在一起,他不是按書本的大小而是按內容來安排書籍的。書對於他乃是腦力勞動的工具,而不是裝飾品。他常說「它們是我的奴隸,一定要服從我的意志」。他不重視它的樣式、裝訂以及紙張和印刷的美觀,他經常折疊書角、畫線,用鉛筆在頁邊的空白上做滿記號。

半部論語治天下
(讀書求精)

在宋代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利用兵變,取得天下,建立了宋代封建政權的時候,第一個著名的宰相便是趙普。

本來趙普讀書很少,平素又不喜歡說話,所以人們總以為他沒有讀書。宋太祖趙匡胤常常勸告他,甚至於很嚴厲地批評過他。據說有一天,宋太祖「登明德門,指其榜問趙普曰:明德之門,安用之字?普曰:語助。帝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普無言」。類似這樣的故事,在宋人的筆記中還能找到一些。可見趙普的文化水平確實不高,連擬定一個門樓的榜額都不會,囉哩囉嗦地叫做什麼「明德之門」。宋太祖看了很不高興,所以責問他為什麼要加個之字。

但是趙普實際上早已知道讀書的重要,而且暗地裡很努力學習,常常手不釋卷。特別是對於《論語》這一部書,趙普讀得爛熟。所以後來在宋太宗趙光義的面前,趙普就敢於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而確實,趙普「臨政處決如流」。
可見讀書不必求多,而要求精。

古人論讀書
(讀書的重要性)

東晉詩人陶淵明,熱愛田園生活,喜愛讀書。他寫了一首《雜詩》:「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等人。」告誡人們要珍惜時光,好好讀書。

唐代文豪韓愈在一首讀書詩中寫道:「讀書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學,既學患不行。」指出在治學的過程中,要「多讀、多思、虛心、躬行」。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寫有一首流傳千古的《勸學》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勸誡人們要勤奮學習,不要錯過讀書的好時光。

晚唐詩人杜荀鶴,酷愛學習,他寫有一首優美的《閒居書事》詩:「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少年辛苦終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宋代愛國詩人陸游,對讀書情有獨鍾,他寫過多首關於讀書的詩。其中有千古流傳的《冬夜讀書示子聿》詩:「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告誡兒子,只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還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親身實踐。

宋代哲學家朱熹,寫有一首富有哲理的《觀書有感》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詩把讀書和人的知識更新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動。

韋編三絕
(有的書需要反覆閱讀)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籤,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瞭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聯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意林故事

讀書,讀人

書是清高之品,書中的人物更是其中的精華,只可用心細細品讀而不可泛讀。朋友是不同風格的休閒雜誌,慢慢地享受,你會發現所有滋味都齊全了;父母是本教科書,永遠是行動的參照與準則,人生的第一課從這裡起步,由此出發,走向前方;愛人是本摯情散文集,越讀越充滿真情實感;老人是本批判現實主義的小說,似一瓶陳年老釀的酒,味道辛辣而甘甜,清醇宜人,有時只有幾頁,有時洋洋灑灑,足以使脆弱的心靈得到慈愛的輕撫。

人是社會的產物,只要你留心觀察,便能發現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一本寫實的書,主人公便是生活中真真切切的你我他。由遠及近的讀,他(她)是憂鬱多情的林黛玉,是追求與奮鬥著的於連,是懺悔與復活中的聶赫留朵夫……讀他們的故事足以使你在紛雜的生活中有了一種悟道的寧靜。

大度讀人

一個人就是一本書。 然而,讀人比讀用文字寫就的書更難。

有的人,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願意把傘借給你,而下雨的時候,他卻打著傘悄悄的先走了。
你讀他時,千萬別埋怨他,因為他自己不願意被雨淋著(況且是人家的雨傘),也不願意分擔別人的困難,你能說什麼呢?還是自己常備一把傘吧。

有的人,在面對你傾訴深情的時候,語言的表達像流淌一條清純潔淨的小河,而在河床底下,卻潛藏著一股污濁的暗流。

你讀他時,千萬別憎恨他。因為凡是以虛偽假面具來欺騙別人的人,人前人後活得也挺艱難,弄不好還會被同類的虛偽所懲罰,你應該體諒他的這種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回歸和自省吧。 ……

讀別人,真實也是在讀自己,讀真、讀善、讀美的同時,也讀道貌岸然背後的偽善,也讀美麗背後的醜惡,也讀微笑背後的狡詐……

讀人,最重要的是讀懂怎樣的為人。

讀人,是為了要做一個真正的人。

因此,讀人時,要學會寬容,要學會大度,因此才能讀到一些有益於自己的東西,才能讀出高尚,才能讀出歡樂,才能讀出幸福。

品讀自然

自然本身並不等於冥想,它自有實際內容。但它不一定就是山山水水,也許就是聲音、面孔和圖畫,就是美麗、開闊和超脫。所以,儘管你盡可以接觸風景,但山水卻未必入懷。很遺憾,常常地,我們認識不到這些,所以讀不懂自然,走不進自然。那山那水那石頭那草,那裸露的大地和無際的星空,我們多是視而不見,我們不知道那石頭永恆的沉默裡所帶出的對易朽易腐之人的質疑和盤問;我們不會對溫柔的鳥窩和四散飄香的丁香樹投去深情的一瞥;我們不會為山徑神秘的大寫意而驚詫;不會為會哭的風傷感,不會為花的飄零而啜泣。自然,現在並沒有與我們並枝連根,儘管我們本和自然共屬一體。

讀海

臨風讀海———這片故鄉的海,讀她的容納百川,讀她的寬廣遼闊,讀她夏日的清涼胸懷,讀她蘊含的萬千珍奇。一頁頁翻過,卻更感慨於她的沉靜,她的寵辱不驚。常常想,海有何等深邃的內涵,即使海面十級狂風驚濤拍岸,幾百米深的海底卻仍平靜如常,五彩斑斕的生命們仍悠然自得地游弋在自己的世界,沒有打擾,只有清靜。外面的世界再洶湧,她仍守候自己的一方沉靜,沒有浮躁,沒有狂亂,只是穩穩的,笑看風雲變幻,坦對波濤澎湃,獨守心中的踏實和寧靜。這該是怎樣的一種境界!

讀樹

  人們大多都喜歡樹,喜歡它在春季給人們的綠色溫柔;夏季給人們帶來的爽心陰涼。

可是你讀過樹嗎?是否感受了它的滄桑,聽懂了它的傾訴?那挺拔的白樺,睜大了眼睛用深沉的目光凝視著你,注視著世間滄海桑田的變換和歡樂悲愁;那絲絲垂柳擺動著窈窕的腰肢輕撫著你的臉龐,他們都在傳遞著愛的信息,博大無私的愛!

有人說脫掉了華麗綠裝的樹是醜陋的。我說:不!那正露出了一身傲骨。錚錚鐵骨輕撫白雲,直吻藍天,以不折的身軀抗禦著刺骨的嚴寒。

上大學時從植物學教授那裡我第一次知道樹是可以讀的,但是我沒有認真的試過,只覺得這個說法很奇特。第一次讀樹是在鄂爾多斯高原上,離黃河不遠的沙樑上,一株孤獨的生活了200多年的老樹,記述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兩個被王爺生死拆分的戀人變成的榆樹攪纏在一起,200多年後的今天,已經成了一棵樹,站在荒謨的沙樑上,看著他們投身的黃河。大榆樹成了當地人心目中的神樹,常有人走幾十公里來這裡祈禱,樹上拴滿了人們企盼幸福、平安的紅布條。

讀山

讀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各有各的讀法。遠讀其蒼茫,近讀其清幽,精讀其豪放,細讀其深沉,讀青、讀綠、讀和諧、讀靜謐……視角不同,意境也不同。「不登高山,不知平地」,是一種發現;「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是又一種發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一種境界;「重於泰山,輕於鴻毛」,是又一種境界。「咬定青山不放鬆」,是一種堅守;「砥柱觸天立中流」,是另一種堅守。「五千仞岳上摩天」,是一種豪壯;「夕陽山外山」,是又一種豪壯。不要以為山是凝固的,山是巋然的活物。

閱讀寂寞

寂寞有時是一種異常美的境界,就如同那深湖中的天鵝。

從最遠處窺望湛藍的深湖。一切景物,在翩翩舞動的天鵝的翅膀下浮游,殘雪斑斑,落在天鵝們的身上,也落在長詩短歌般的山水之中。天鵝瞄著湖澤,優優雅雅地舒展公主似的形影,感到不尋常的愜意。偶然間,將背骨挺得筆直,向公主顯現英俊灑脫。它們同臨一泓湖水,有時心懷幽情,恪守規行,有時也會意會神,雌雄彼此調護。甜柔、富有人情味,一種神秘情緒的陶醉,讓人悟得高潔和溫和、妍麗和尊嚴以及雍容和自在的妙處。

一生寂寞,一死寂寞,生死皆美。

寂寞啊,寂寞離人是多麼遙遠。

但,耐得住寂寞的人仍是有的。汪曾祺先生的書《沈從文的寂寞》,文中說,寂寞是一種境界……沈從文筆下的湘西,總是那麼安安靜靜的,邊城是這樣,長河是這樣。汪先生言,從某個意義上,可說寂寞造就了沈從文,他的四十本小說,是在寂寞中完成的,他所希望的讀者也是「在多種事業裡低頭努力,很寂寞的從事於民族復興大業的人。」安於寂寞是一種美德。寂寞的人是充實的。

時下生活的風尚,亦如湖水般的湛藍,建設,發展,和平,安定。人們假如真想聽清美麗的天鵝在揖別生命時,為自己輓歌的詞意,那就是———拒絕是半個生命,索取是半個死亡……寂寞天鵝美。

讀書幾大快事

一、春日融融,手執好書一本,默坐於河邊草地。細讀不倦,幡然有悟。無心觀賞桃紅柳綠,魚躍鶯飛;只覺天長地遠,神思難寄,逸興壯懷,與書相連。於是愛不忍釋,樂而忘返。不亦快哉!

二、盛夏燠熱,喜得新書,不及等待,匆匆翻看,似有清風一縷,徐徐沁心,不知汗出遍身,匯成細流;也不聞蟬鳴綠樹,聲噪小樓。不亦快哉!

三、秋月晶瑩,幽輝半床。讀書數頁,忽有所感。步出室外,遙望明月稀星,遐思宇宙人生,有千情萬緒,湧上心頭;凝成一處,竟與書中至理相通。不亦快哉!

四、任是隆冬朔風凜冽,不廢好書苦讀,及至心領神會,週身激情奔湧;如有烈火一團,從胸中噴出,蔓延開去,融化了冰雪世界。只見周圍暖氣瀰漫,春意盎然。不亦快哉!

五、晚來鬱悶,無所排遣。執新書一冊,深入其中。頓覺置於高山,視通千里;面臨滄海,心胸為之開闊。於是百憂消散,萬慮俱無。不亦快哉!

六、連日來所讀之書,多有平庸之作,仔細翻過,所得無幾。想人可寫書,我也可寫書;我若寫書,切忌平庸如此。人生在世,應有高遠之志,人可為者,我亦能為,惟期所為必有建樹。於是信心百倍,神情躍如。不亦快哉!(褚永敖)

鑿壁偷光

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由於家裡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干許多活,掙錢餬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 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

他的鄰居家裡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藉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想繼續看多一些書的願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捲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 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裡白幹活不要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朋友如書

我愛讀書,尤愛讀好書。好書也者,朋友是也。

朋友是好書。其中有些只有幾頁,有些卻洋洋灑灑。有些是精裝書,有些是袖珍本。但讀到最後,總是這樣或是那樣的一句濃縮的話,這些話足以在意志最薄弱的時候支撐人生。

與我抵足四年的《樹新》是我讀到的第一本好書。這本書教會了我什麼叫自立。

同窗好友志超,在我眼裡,是一本優美而熱情奔放的散文詩集。這本書教會了我「人是血肉之軀」的道理,也使我真正理解了「生活之樹常青」的名言。

初識汪寧時,並不拿她當一本好書看。我後來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東西實在太多了,諸如詩性與風度,情趣與理智,灑脫與淡泊等等。最難得的是我因這本書而懂得了詩性的生活是最高的生活這樣一種價值觀念。

朋友是好書,讀通了便為知己。

朋友是好書。朋友們常聚不散當然求之不得。一旦離別,珍本、善本就自然讀不到了。這時候,只好魚雁傳書,讀讀這些活書的影印本。雖然不及珍本帶勁、真實、有收穫,但也足以解書饞的。

朋友是好書。實際,差不多周圍的每個人都是一本可讀的活書:父母是教科書,愛人是工具書,同事是參考書,街坊鄰里是報刊雜誌,頂頭上司是大眾菜譜,妙齡女郎呢,則是些讀不盡的連環畫……

名家論讀書

古羅馬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中摘引了這樣一句名言:「文字使人死,精神使人生」。讀書的精神,往往決定了一個閱讀者對於書籍的選擇態度,對於讀書方式的追求,對於讀書目的不懈地探尋,以及讀書之於生命和人生的精神作用的終生體驗,等等。

曾國藩的家書中多處談及讀書,自然其中有些內容功利心很重,但有些關於讀書的精義,比如讀書重在領得讀書之趣,變化氣質,陶冶性情,豁達襟懷……比如讀書需要有志、有識、有恆這些思想,看得出皆是從其終生讀書中體驗悟出的。他說:「苟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地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苟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淨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

林語堂寫過許多關於讀書體驗方面的文章。他主張讀書,需要有一種優雅、輕鬆、自由的閱讀境界。在這種讀書境界中,至少包含了這樣幾個因素:一個是讀書的藝術性,另一個是讀書的自由性。具體講就是,讀書是一種率性而讀的樂趣,一個人在讀書時,心靈應該是自由的,生命應該處於和諧的狀態,這種讀書心境使閱讀本身成為了生命的享受和樂趣———這是一種純然的、無功利性的、詩化的閱讀生活。

巴金的話

巴金曾這樣說:「在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就從文學作品中汲取大量的養料。文學作品用具體的形象打動了我的心,把我的思想引到較高的境界。藝術的魅力使我精神振奮,作者們的愛憎使我受到感染。一篇接一篇,一本接一本,我如饑似渴地讀著平凡的人物,日常的生活,純真的感情,高尚的情操,激發了我的愛和我的同情。不知不覺中我逐漸改變自己對人對事的看法。優秀的作品給了我生活的勇氣,使我看到理想的光輝。前輩作家把熱愛生活的火種傳給我,我也把火傳給別人,我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光明。」

閱讀,是一種溝通,歷史的殘缺與完美,現實的動盪與平靜,世界的無奈與精彩,生活的苦澀與醉人,無不在閱讀中相互融合又相互分離。閱讀,是一種明悟,無論是家存詩書還是窖藏老酒,無論是古韻京腔還是真草隸篆,無論是軒轅古籐還是華夏新枝,無論是百家經典還是大眾俗語,沒有閱讀便沒有睿智、沒有深邃、沒有長袖闊帶的文氣、沒有風流倜儻的灑脫。珍惜閱讀,便是珍惜美好。閱讀如一首歌,歌到情處淚雙流;閱讀如一杯酒,酒將醉時笑語愁;閱讀如一首詩,詩言有盡意難盡;閱讀如一杯茶,茶香滿口情悠悠。

 

 


 應用與創新

閱讀書籍而非信息

也許,人們沒有注意到,有一種東西正在氾濫並削弱著我們的思考力。它的名稱叫信息。每天,我們會看報紙,會打開電視,會處理文件。這都是我們接受信息的來源。但是,我們看書了嗎?那些隨時由各處湧來的新聞把我們的頭腦的每一個角落都塞得滿滿的,讓我們忘了書籍也許是科技方面最偉大的成就。它把荷馬、柏拉圖、狄更斯等的文字送到我們的書房和床邊。

我們這個時代出現一種「趕上時代的人」,他們知道的東西很多,但卻愚昧,甚至連最基本的常識都不知道。這種人也許知道許多國家元首的私人怪癖,名人的言行,產油國石油漲價的威脅。但講到知識的領域,談及外交政策、經濟、政治,他卻茫然無知。

那些人閱讀的是信息而非書籍。書像船一樣,在時間的大海裡航行,使相距遙遠的時代能獲得前人的智慧、啟示和發明,書籍是人類大部分知識的記錄、催化劑和刺激品。「書有長久價值」。當天的報紙已塞進垃圾桶很久,但當天收到的書籍卻安然立在我們的書架上。書是載運知識的工具,越長久存在越有價值,而信息傳播則靠隨時作廢而愈益發達。

問題不在信息無用,而是它發展太快,使我們不知所措。最糟的是,信息使人上癮,我們渴望得到它,因此不知不覺地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閱讀了許多無關的東西。

書讀完了嗎

有人記下一條軼事說,歷史學家陳寅恪曾對人說過,他幼年時去見歷史學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對他說:「你能讀外國書,很好;我只能讀中國書,都讀完了,沒得讀了。」他當時很驚訝,以為那位學者老糊塗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時,他才覺得那話有點道理:中國古書不過是那幾十種,是讀得完的。

說這故事的人也是個老人,他賣了一個關子,說忘了問究竟是哪幾十種。現在這些人都下世了,無從問起了。中國古書浩如煙海,怎麼能讀得完呢?誰敢誇這海口?是說胡話還是打啞謎?本文開始說的那兩位老學者為什麼說中國古書不過幾十種,是讀得完的呢?顯然他們是看出了古書間的關係,發現了其中的頭緒、結構、系統,也可以說是找到了密碼本。只就書籍而言,總有些書是絕大部分的書的基礎,離了這些書,其他書就無所依附,因為書籍和文化一樣總是累積起來的。因此,我想有些不依附其他而為其他所依附的書應當是少不了的必讀書或則說必備的知識基礎。舉例說,只讀過《紅樓夢》本書可以說是知道一點《紅樓夢》,若只讀「紅學」著作,不論如何博大精深,說來頭頭是道,卻沒有讀過《紅樓夢》本書,那只能算是知道別人講的《紅樓夢》。讀《紅樓夢》也不能只讀「脂批」,不看本文。所以《紅樓夢》就是一切有關它的書的基礎。

為樂趣而讀書

英國作家毛姆談到讀書時,曾經有過非常精闢的論述:

許多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如今除了給專門研究的學者之外,並不需要每個人都去談。生活在繁忙的現代,很少人有時間博覽群書,除非與他們直接有關的書籍。

不論學者們對一本書的評價如何,縱然他們眾口一致地加以稱讚,如果它不能真正引起你的興趣,對你而言,仍然毫無作用。別忘了批評家也會犯錯誤,批評史上許多大錯往往出自著名批評家之手。你正在閱讀的書,對於你的意義,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每個人的看法都不會與別人完全相同,最多只有某種程度的相似而已。如果認為這些對我具有重大意義的書,也該絲毫不差地對你具有同樣的意義,那真毫無道理。雖然,閱讀這些書使我更覺富足,沒有讀過這些書,我一定不會成為今天的我,但我們建議你:如果你讀了之後,覺得它們不合胃口,那麼,請就此擱下,除非你真正能享受它們,否則毫無用處。沒有人必須盡義務地去讀詩、小說或其他可歸入純文學之類的各種文學作品。他只能為樂趣而讀,試問誰能要求那使某人快樂的事物一定也要使別人覺得快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