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

知識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

知識創造財富

知識源於實踐

誰擁有知識,誰就擁有未來

知識改變命運

只有在應用中知識才能發揮作用

知識需要不斷地更新

探索知識比擁有知識更有益

知識是社會前進的巨大動力

知識是無限的,只有不滿足的人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


 名言


   知識是治療恐懼的藥。——愛默生

知識是引導人生到光明與真實境界的燈燭。——李大釗

知識有如人體血液一樣寶貴。人缺少了血液,身體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識,頭腦就要枯竭。——高士其

知識是珍貴寶石的結晶,文化是寶石放出的光澤。——泰戈爾

心靈中的黑暗必須用知識來驅除。——盧克萊修

人的知識愈多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爾基

鳥美在羽翼,人美在學識。——高爾基

你得到的知識,無論多少,必須是你自己的,用你自己的心血來滋養,是你自己不受羈勒而努力的結果。——羅·羅蘭

知識是從刻苦勞動中得來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勞動的結果。——宋慶齡

知識不存在的地方,愚昧便自命為科學。——蕭伯納

知識是有學問的人的第二個太陽。——赫拉克利特

知識是到達天堂的翅膀。——莎士比亞

掌握知識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不夠的,應當善於使知識得到發展。——歌德

只有知識,才能構成巨大的財富的源泉,既使土地獲得豐收,又使文化繁榮昌盛。——左拉

知識比任何東西更能給人自由。——屠格涅夫

知識像燭光,能照亮一個人,也能照亮無數的人。——培根

知識就是力量。——培根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古語

  
 經典素材

襯衫危機
(知識是維護利益的手段)

北京一個襯衫廠有一次向日本出口了一批襯衫。不久,日方把貨全退了回來,要求這個襯衫廠賠償100萬人民幣。原因是襯衫裡發現了大量螞蟻。廠方請來了浙江農業大學植保系年已八旬的唐覺教授來處理。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唐覺得出結論,這批螞蟻是日本的伊氏臭蟻。前來索要賠款的日本代表先是呆若木雞,然後是90度的鞠躬,連說:「想不到貴方有如此高招,我們算是服了。」

這件事情得到完滿的解決,多虧襯衫廠請出專家,專家利用手中的知識,維護了我方的利益。

「畫一條線」一萬美元
(知識就是價值)

德國科技企業管理專家斯坦門茨剛移居美國時,在一家很小的公司任職。美國最大的福特公司的一台電機出了故障,很多人兩個月都沒有修好。在束手無策的情況下,公司請來斯坦門茨修理。斯坦門茨在電機旁邊仔細觀察,計算了兩天後,就查出了故障原因。他用粉筆在電機外殼上畫了一條線,說:「打開電機,在記號處把裡面的線圈減少16圈就好。」人們半信半疑地去做,結果,毛病確實出在那裡。

電機修好後,福特公司老闆問他要多少酬金,他說:「一萬美元。」老闆請他列個合理明細表,說明費用的出處。斯坦門茨寫道:「用粉筆畫一條線1美元,知道在哪兒畫線9999美元。」公司照付了,並且重金聘用了他。

知識英雄
(擁有知識,就擁有未來)

柳傳志領導下的聯想王國,幾乎每天都有新聞發生。40歲才創業的柳傳志打破了IT行業只青睞年輕人的「咒語」,正是這位軍人出身的老總,以敏銳的眼光和周密的部署使年輕的聯想在15年裡躍升為中國電腦產業的排頭兵,甚至做了世界因特網電腦研究的領跑人。

張瑞敏是第一個走上哈佛講壇的中國企業家。美國最具權威的商業雜誌《商業週刊》把他列為亞洲50位風雲人物之一,並對他做了這樣的評語:「擁有更多的像張瑞敏一樣惜時如金的企業家,不久的將來,中國必將在世界經濟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做大事不做大官」的張瑞敏使中國的海爾已經大張旗鼓地開始在美國實現本土化了。

張朝陽被譽為靠靈活的商業運作迅速崛起的成功者。在大陸互聯網領域的新生代中,張朝陽已經被當作中國的比爾‧蓋茨而受到各界矚目。有人說他是中國人裡財富最有可能呈幾何級數翻番的人。他的出色來自於34歲就創建了前衛的愛特信公司,還有,他的類似雅虎風格的搜索引擎,在1997年創建之初,每天只有微不足道的100到200次點擊,可是今天,搜狐的頁讀數卻已激增至每天400多萬次,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以星期為單位快速增長。

董雲七十歲拜師
(學習知識不在早晚)

立志求學不分先後。董雲七十歲拜師求學,一直被傳為「老而好學」的佳話。

董雲是明朝嘉靖年間太湖流域的一個著名的學者、詩人。此人喜愛文學,求知若渴,學有所成,頗有些名氣。他六十八歲時到浙江會稽山遊歷,聽說王陽明正好在深山裡講學,他趕去聽了幾次,越聽越覺得王陽明知識淵博,越感到自己知識淺陋。於是,他決定拜王陽明為師。但是當時只有五十三歲的王陽明推辭再三,執意不肯收長者為徒。不少朋友都勸他:「你已經這麼大年紀,又很有點名氣,何必還要那麼用功呢?」董雲說:「我的年紀雖老,但過去的六十年學的太少了,今天有幸遇見好老師,一定要從頭學起。」董雲說到做到。兩年後,也就是在他七十歲那年,他特意在除夕的晚上,冒著雪,趕到會稽山,向王陽明行了拜師之禮。

養蠶人的「保護神」
(在實踐中運用知識)

法國阿萊省的蠶種受到一種神秘疾病的侵襲,使法國的整個絲織業面臨毀滅的威脅。桑樹種植者眼看他們所養的蠶每天成千上萬條地死去,難過得直掉淚。巴斯德感到有責任調查這一情況。經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艱苦研究,他終於找到了答案:蠶病是通過有病的蠶卵,一代又一代地遺傳下來的。因而他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是:消滅有病的蠶卵。養蠶的人採取了他提出的消滅蠶卵的方案,全都獲得了豐收。

牛津乞丐也讀書
(把求知當成習慣)

在牛津市內,經常可以看到一個戴帽子的乞丐,坐在地上,不顧初冬的寒冷,專心致志地捧讀一本書。這個景象令到牛津旅遊的中國人很驚訝,他們施捨了先令和從中國帶來的一枚銀戒指,那乞丐點頭稱謝。人們問他看的是什麼書,原來是凡爾納的小說。溫飽都還不能保證,卻照樣需要幻想中的「環遊地球」。

英國每550人印書一種,德國1050人印書一種,法國1600人印書一種,美國每4000人印書一種,中國每12000人印書一種。也就是說,每年讀者需要的印書種類,英國讀者比德國讀者多一倍,比法國讀者多兩倍,比美國讀者幾乎多七倍,比中國讀者多二十倍。在倫敦,閱讀的需要,幾乎就像需要呼吸和吃喝一樣,成為近乎本能的文化習慣了。

「究其一點,不計其餘」
(學習求知也要講求方法)

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蘇軾學識淵博,這與他獨特的讀書法不無關係。比如,他讀《漢書》,每次只注意某一個方面的問題,其他方面的問題略去不顧。下一次再讀時,又只注意另一個方面的問題。如此讀書數遍,則全書幾個方面的問題都可解決。想想也是,要想一下子把書中各方面的問題都解決,勢必「眉毛鬍子一把抓」,顧此而失彼。蘇軾的「究其一點,不計其餘」的讀書法,還確有借鑒意義。

誓將知識報於鄉親
(知識創造財富)

邢利斌出生於呂梁山腹地的山西柳林縣張家圪台鄉槐樹溝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86年考入山西大學。1990年畢業分配時,學校根據他的綜合成績分配他到省城太原的一家設計院工作。父母知道他能留在省城,萬分高興,但他卻想:家鄉有豐富的煤鐵資源,不少企業由於缺乏人才和技術,不僅沒取得應有的經濟效益,而且浪費資源,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我也知道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我有責任回到家鄉,用黨和人民給予的知識改變家鄉鄉鎮企業的落後面貌。」

他多次和老師、同學這樣講。為此他捨棄省城優越的生活、工作環境,自願到貧困山區承包一個鄉辦企業,苦幹七年,終於將一座瀕臨倒閉的小鐵廠建設成為年產70萬噸原煤、50萬噸焦炭、75萬噸洗精煤的集原煤開採、產品加工、物資供應、貨物運輸、產品銷售為一體的呂梁山上一流的大型煤焦企業——山西得瑞煤化有限公司。

皇甫慧憶書
(知識是艱辛積累的碩果)

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皇甫慧,在20世紀50年代曾去蘇聯協助他們工作。後來中蘇關係惡化,他隻身回到了祖國,什麼資料也沒有帶回來。為了將在蘇聯學得的知識用於報效祖國,他一回來就謝絕一切來訪,關起門來專心致志地回憶所有資料的內容。時間一天天過去了,人們只看到他房間的燈光徹夜長明。他憑著驚人的記憶,寫了一本又一本。有時為了回憶一個數據、一個公式而踱來踱去,腳都走腫了。有時他又會因想起一個公式而大笑起來……40天後,當二機部部長接見他時,他興奮地說:「我記憶中的資料全都記錄下來了。總共有17個記錄本。」

愛迪生測燈泡
(光有書本知識是不夠的)

阿普頓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畢業的高材生,對帶他工作但沒有大學文憑的愛迪生有點瞧不起。有一次,愛迪生讓他測算一隻梨形燈泡的容積。於是,他拿起燈泡,測出了它的直徑高度,然後加以計算。但是燈泡不具有規則形狀,它像球形,又不完全是球形;像圓柱體,又不完全是圓柱體。計算很複雜,即使是近似處理,也很繁瑣。阿普頓畫了草圖,在好幾張白紙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數據和算式,也沒算出來。正忙於實驗的愛迪生等了很長時間,也不見阿普頓報告結果,他走過來一看,便忍不住笑了起來,「你還是換種方法算吧!」只見愛迪生略一沉思,快步取來一大杯水,輕輕地往阿普頓剛才反覆測算的燈泡裡倒滿了水,然後把水倒進量筒,幾秒鐘就量出了水的體積,當然也就等於算出了玻璃燈泡的容積。這時,羞紅了臉的阿普頓傻呆呆地站在一旁,恨不得找條地縫鑽進去。

 


 意林故事

知識能帶來財富

泰勒斯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他學識淵博,智慧超人,可生活卻非常清苦。有一次,一位商人見他穿得破破爛爛,就挖苦他說:「泰勒斯,都說你知識淵博,可是你的那些知識能給你帶來什麼呢?金子,還是麵包?」泰勒斯非常生氣,立即回擊那個商人:「我不允許你利用我的貧窮來貶低理論知識的作用,咱們走著瞧,我會用事實教訓你的。」

泰勒斯回去之後,運用所掌握的豐富的天文、數學和農業知識,經過周密的預測計算,斷定明年將是橄欖的豐收年,於是在冬天他就把附近所有的橄欖搾油器用很低的價格租來了。

第二年,這裡的橄欖果然獲得了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大豐收,人們對搾油器的需求也急劇增加。可是搾油器卻全被泰勒斯壟斷了。於是許多人都去找泰勒斯,搶著用高價租用他的搾油器。那位曾經挖苦過泰勒斯的商人也來了。泰勒斯走上前去,嘲弄商人說:「高貴的富翁,你看到了沒有?這些搾油器都是我用知識搞到的,你現在也只好求助我了。我要發財,簡直易如反掌。可我追求的並不是幾個錢,而是知識這種無價寶,這你有嗎?」

知識要不斷更新

從前,有一個書生叫王壽,他到哪裡都喜歡背著書,儘管很沉重。

有一次,王壽在彎曲的小路上遇到了徐馮。徐馮看到他的樣子很不理解地說:「所有的事情都是靠人來完成的,做事情要順從時代的潮流而變化。相對而言書本知識是固定的,它只不過是記錄人的言論罷了。而這種言論來源於人對現有事物的理解。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也在不斷更新,而你每次只是背著這些呆板的東西有什麼用呢?」

王壽聽了徐馮的話覺得有道理,便把這些書籍都燒了。

無知的人常自大

圖書館裡,裝滿新書的玻璃櫃前擠滿了人。書櫃好不得意:「瞧我滿腹經綸,難怪學者作家也得畢恭畢敬地站在我的面前……」

櫃中的一本書聽不下去,回敬道:「佔有書的多少,並不和知識成正比。只有那些認真讀的,才是知識的主人。」

書櫃聽罷,不禁大怒:「什麼,受我管的書也配來教訓我?沒見人們不時地向我鞠躬嗎?」(他把人們湊上前去細看書名,當成向他鞠躬了。)

不多久,一櫃新書全被借完,玻璃櫃子煢煢而立,儘管漂亮閃光,卻沒見誰再去瞧它一眼。
這個玻璃書櫃就像那些沒有實際的知識卻又自高自大、自吹自擂的人。實際上,佔有書本並不等於掌握了很多知識。知識是眼睛看不見的精神財富,我們要積累自己的知識,不是靠收藏很多的書,而是靠平時認認真真地學習。

工程師和邏輯學家

一位工程師和一位邏輯學家是無話不談的好友。一次,工程師走在街上,忽然聽見叫賣聲:「賣貓啊,賣貓啊!」工程師一看,原來是一個老婦人,身旁放著一隻黑色的玩具貓,標價500美元。婦人解釋說,這隻貓是祖傳寶物,因孫子重病,不得已才出賣。工程師用手一舉貓,看起來似乎是用黑鐵鑄就的。不過,那一對貓眼則是珍珠的。於是,工程師就對那位老婦人說:「我給你300美元,只買下兩隻貓眼吧!」老婦人算了一下,同意了。工程師高興地回去對邏輯學家說:「我只花了300美元竟然買下兩顆碩大的珍珠。」

邏輯學家一看這兩顆珍珠,少說也值上千美元,忙問怎麼回事,工程師告訴了他。他迅速跑到街上,給了老婦人200美元,把貓買了下來。工程師嘲笑道:「你呀,花200美元買只沒眼珠的鐵貓!」

邏輯學家卻不聲不響地坐下來擺弄、琢磨這隻鐵貓,突然,他靈機一動,用小刀刮鐵貓的腳,當黑漆脫落後,露出的是黃燦燦的金印,他高興地大叫起來:「正如我所想,這貓是純金的。」

原來,當年鑄造這隻金貓的主人,怕金身暴露,便用黑漆把貓身漆了一遍,儼然像一隻鐵貓。對此,工程師十分後悔。此時,邏輯學家轉過身來嘲笑他:「你雖然知識淵博,可是缺乏一種思維的藝術,沒把問題想透。你應該好好想一想,貓的眼珠既然是珍珠做成的,那貓的全身會是不值錢的黑鐵所鑄嗎?」

知識就是最高報酬

一位14歲的中學生,利用暑假替街坊修整草坪,賺取一點兒零花錢。但其中有些人付錢不是那麼爽快,比方說巴羅先生,該他掏錢的時候,不是說身邊沒有比50美元再小的票子,就是說手頭的支票本暫時用光了,要不,索性好幾天不見人影。儘管少年很希望得到自己應得的酬勞,又覺得不宜過於較真。

一天傍晚,少年路過巴羅先生家時,被他熱情地叫住了。巴羅先生請少年進屋子裡坐坐,有些難為情地說:「我應該……不過……」少年爽快地說:「沒關係的。」「銀行在我的賬上出了點小差錯,不久就會搞清楚的。呃,我想,你也許願意在我這裡挑一兩本書看,作為一種補償?」少年環顧一下,屋裡幾乎到處是書,真像個圖書館。少年並不愛讀書,見了這麼多書,既惶恐,又欽佩:「這些書您都讀過嗎?」巴羅先生說:「這些還只是我保留下來的、值得讀第二遍的書。」

為了掩飾自己不愛讀書,少年借了一本巴特著的《正義永存》,回家後硬著頭皮讀它。誰知道,才翻了幾頁,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當少年去歸還《正義永存》時,巴羅先生又遞給他瑪格麗特寫的一本關於人類學的經典之作。殊不知,這本書竟使少年迷上了人類學!35年後,當他在達特茅斯學院講授人類學的時候,他才明白,那年夏天,巴羅先生已付給了他最高的報酬。

無知的代價

有位著名的檀木專家,在印度的市場上,發現了一種名貴的檀木,這種檀木飄出一種淡淡的幽香,香味純正,沁人心脾。由於這種檀木產量低,水分極不易散失,所以每千克高達八百多美元。醉心於藝術的檀木專家,借錢購買了四公斤半的一小段檀木。

回國後第二天,檀木專家便趕去北京參加一個全國性的學術會議。開完會回家以後,檀木專家翻了半天也沒找到那段檀木。他急忙問老伴藏在哪兒了,老伴說:「你說的那塊破木頭啊,有股怪味,收廢紙的老頭來過,我扔給他了。」

檀木專家大吃一驚,他既憤怒於老伴的無知,又很無奈。幸好,第三天,那個收廢紙的老頭又來了,檀木專家「騰」地從床上坐起來。老伴問:「大爺,我上次扔給你的那塊木頭你賣給誰了?」

「木頭?」老人忘了。「就是我順手從這裡拿下來的一塊木頭。」老伴走到書櫥邊,試圖喚起老頭的記憶。老頭這才明白是怎麼回事。「你們家那塊木頭?我還記得,這些木頭我家老太婆都是用來燒鍋的,別的木頭都好燒火,你們家那塊木頭不好著火不說,還有股怪怪的臭味,不過還好,最後還是用它把鍋燒開了,燒出的灰是白色的。」老頭淡淡地說。「啊」!檀木專家驚叫起來。

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多少檀木被拋到了鍋底下,作了燒開水的乾柴?

 

 

 應用與創新

中國需要補充基本知識

「入世」以後,中國更需要補充基本知識,即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本知識。某小學老師問:用燒飯的柴火能不能煉出鋼鐵來?學生答:不能。問:為什麼?答:溫度達不到。在「大煉鋼鐵」的當年,我國大概還沒有人具備這種常識。全民打麻雀、人民公社化、反右運動、「文化大革命」等等,都是違反基本常識的行為。今天我們的常識提高了,但是不能自滿,應當仔細再檢查一下,是否仍舊缺少現代國際社會所公認的某些常識。一位英國學者說,治理國家是按照國際公認的常識行事。常識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更新的。

選擇於己有用的知識

一個旅行者在沙漠裡跋涉,某一天,他疲憊地走到一個地方,發現這裡有許多塊奇形怪狀、五彩斑斕的石頭,出於好奇,他隨手撿了幾塊放在旅行包裡,繼續前行。終於有一天,他走出了這片沙漠,當他打開旅行包時,驚喜地發現,原先的那幾塊石頭都變成了金子,看著金子,他懊悔地說:「如果當初我能多撿幾塊,該多好啊!」……

這是一個朋友告訴我的故事,他想說明這樣的道理,知識就像那些變成金子的石頭,在你學習知識的時候會感到辛苦,也許你會懷疑是否值得刻苦,但終有一天你能感受到知識的力量與價值,感受到自身的富有與榮耀。

當今社會,知識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但是,知識卻像時間一樣,邁著永不停息的步伐,知識的更新比時尚的腳步更快。芸芸眾生,追逐著知識的腳步,往往總也跟不上,層出不窮的等級考試和資格證書,花樣翻新的職業培訓和信息資訊,讓我們游弋於知識的汪洋大海中,四顧茫茫,望洋興歎,搞不清自己到底該學什麼,又學會了什麼。

知識過時論,知識無用論,肯定不對;知識是財富,知識是力量,也不盡然。什麼是真正有用的知識,什麼是不會過時的知識,誰也不可能提出一個絕對的標準。作為我們每個有限的生命,要想得到無窮無盡的知識,既不可能,也無必要。我認為關鍵就在於選擇,選擇的原則就是根據自己的需要,能為我所用的,能為我所掌握的,這種知識永遠不會過時。變化加速使得學習能力越來越重要,競爭加劇使得工作穩定越來越不可能,我們沒有時間去學習那些無用的知識,我們也沒有精力去接受那些雞肋的信息,與其拚命想走在時代的前面,不如靜下心來審視一下自己的選擇,也許我們會更清楚自己該幹什麼,該怎麼辦。

知識並不就是力量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我說:「強勢知識才是力量。」原因是:並非「所有的知識都是力量」。中國古代書生大多手無縛雞之力,若中不了科舉,任你飽讀詩書,亦無力量可言。相反,知識使人迂腐、知識使人軟弱、知識使人窮酸的例子至今仍然遍地都是。那麼,什麼知識才是力量呢?我認為是強勢知識。強勢知識就是在現實中處於支配地位的知識,反之則是弱勢知識。許多人之所以失業,並非沒有知識,而是學而無用。哪怕你有碩士、博士文憑,只要你掌握的知識在現實社會中是一種弱勢知識,零勢知識,你就可能找不到工作。因此,讀書必須小心,人生有限,讀錯了書等於慢性自殺。

在我們出生之前,無數的知識已經先於我們而存在,在我們出生之後,更多的知識以「爆炸性的方式」而誕生。知識生產的速度遠快於我們學習的速度,因此,人類相對來說必然是越來越無知的。一個人要想學盡天下的知識絕對不可能,也是愚蠢的。我們必須選擇恰當的時間、地點和方式來學習必要的強勢知識。

當然,即使你腦子裡塞滿了強勢知識,也不等於你就有力量。只有善於運用知識的人,才是真正有力量的人。於是一個新的概念誕生了,那就是「有效知識」——在現實中真正發揮作用的知識。中國大學裡的教授們今天確實掌握了許多強勢知識,但他們大多拿知識作學術交流或教學用。不如企業家們實際,他們交點錢到大學去讀在職MBA,回到公司將知識立即轉換成物質和精神財富,結果比滿腦子強勢知識的人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