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

個人、集體、國家都需要發展

只有發展才能超越過去

社會發展是個人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發展就是與時俱進

發展不宜盲目

發展是創新,是改革

發展是不故步自封

不發展就要退步

發展要循序漸進

發展是向上的、前進的變化

行業發展需要完善和規範

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名言


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停止的觀點,悲觀的觀點,無所作為和驕傲自滿的論點,都是錯誤的。——毛澤東

在辯證方法看來,只有正在產生、正在發展的東西,才是不可戰勝的。——斯大林

發展就是硬道理。——鄧小平

要發展生產力,經濟體制改革是必由之路。——鄧小平

真正有才能的人會摸索出自己的道路。——歌德

誰也不是任何真正創造力的主宰;人人都應當讓真正的創造力去獨立發展。——歌德

一切事物的趨於完善,都是來自適當的改革。——巴爾扎克

保守派,這是雙腳健全但不會走路的人。——羅斯福

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則亡。——康有為

天下之事,因循則無一事可為;奮然為之,亦未必難。——歸有光

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吉鴻昌

保守是舒服的產物。——高爾基

現實是被人們的理智和意志的無窮力量所創造的,它不再發展的時候是沒有的。
——高爾基

要繼承才能創造發展,繼承是創造發展的基礎。最能創造發展的人,也是最會繼承的人。
——徐特立

日新之謂盛德。——《周易》

為學須覺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長進。——朱熹《朱子語類》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古語

  
 經典素材

普朗克和愛因斯坦
(發展需要突破權威)

1900年,著名教授普朗克和兒子在自己的花園裡散步。他神情沮喪,很遺憾地對兒子說:「孩子,十分遺憾,今天有個發現,它和牛頓的發現同樣重要。」他提出了量子力學假設及普朗克公式。他非常沮喪,這一發現破壞了他一直崇拜並虔誠地信奉為權威的牛頓的完美理論。他終於宣佈取消自己的假設。人類本應因權威而受益,卻不料竟因權威而受害,由此使物理學理論停滯了幾十年。

25歲的愛因斯坦敢於衝破權威聖圈,大膽突破,贊同普朗克假設並向縱深引申,提出了光量子理論,奠定了量子力學的基礎。隨後又銳意推翻了牛頓的絕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論,創立了震驚世界的相對論,一舉成名,成了一個更大的權威。

新的手錶王國
(發展需要認清形勢,當機立斷)

瑞士歷來是鐘錶王國,鐘錶是重要的經濟來源。1969年他們研製出第一隻石英電子手錶,但為現實的經濟利益所困惑,做出了錯誤的判斷,認為發展前途不大,未引起重視。然而日本人對新技術發明十分敏感,他們得到此情況報告後,經過從技術到市場多方面的調查分析,並對生產後的結果進行預測,認為石英電子手錶大有可為,當機立斷,充分利用其雄厚的電子技術基礎,生產了大批優質石英電子手錶,湧進國際市場。結果,「石英技術,譽滿全球」,僅5年就擠垮了178家瑞士機械手錶工廠。

明智的一厘米
(發展是每天進步一點點)

撐桿跳名將布勃卡有個綽號「一厘米王」,因為在重大比賽中,他幾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記錄,將之提高一厘米。

巴塞羅那奧運會前就有人披露出其中的奧秘,此人訓練時經常躍過6.25米的高度,但在正式比賽中他從不拿出真本事,而是一厘米一厘米地提高自己的記錄。因為他與贊助人和運動會組織者有約,每破一次記錄可得75萬美元的獎金。所以,他說:大幅度提高成績是不明智的。

布勃卡如此這般,稱雄多年。當然了,他的聰明是以實力為基礎的,別人不服亦不行,你倒是跳得比他高呀!

有時候,可持續性發展比一下子就到頂峰要明智、經濟得多,留點餘力明天用,因為每天進步一點點,所以每天快樂一點點。

一份人才調查報告
(個人發展空間對人才最具吸引力)

從2000年上海高級人才面試會上所作的滬上高級人才求職動態調查中可以發現,良好的個人發展空間被求職者所普遍看重。

在回答導致個人跳槽的最直接原因時,尋找更好的個人發展空間占70%,謀求更高的薪資占9%,尋求更穩定的工作占8%,原單位的效益差或已倒閉占4%,擺脫不和諧的人際關係占3%,原單位的承諾不曾兌現占6%。

對個人希望企業為人才提供的條件,有19.3%的被調查者選擇和諧融洽的工作環境及人際關係;選良好的企業、個人發展空間及合理的陞遷機會的占57.9%;選有競爭力的薪資及完備的福利的占23.8%。

從這兩個問題的回答中可看出,個人求職最看重「良好的個人發展空間」,且遠遠領先於其他選擇項。

瑪麗·凱的成功之道
(給每個人自由發展的機會)

於1963年創辦的「瑪麗·凱化妝品公司」開始時佔地面積僅160平方米,職工只有9名。這麼一個小小的公司,要想在美國站住腳,生存下去,就必須有自己的一套經營方法。

凡是被瑪麗·凱招進公司的人員,來公司的第一天,就會得到一塊大理石。上面刻著「瑪麗·凱化妝品公司的『金科玉律』」:「你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你也要那樣去對待別人。」她規定,到這個公司來工作的人,都可以享有自由平等。被聘請的美容師可以在紐約工作,也可以在波士頓工作,當然也可以到佛羅里達或匹茲堡招募新手,並負責培訓。但不管他在哪裡,都必須為公司出力,為公司推銷產品,當然,他也可以從公司提取佣金。經營實踐證明,她確確實實成功了。她的公司由原來的9個人,發展到今天具有20萬名員工的國際性大公司,年銷售額高達3億多美元,成為美國年銷售額最大的化妝品公司之一。

在這個大公司裡,每個人都有發展的機會。他們在各地,就像一家家獨立經營的企業一樣,可以直接和顧客談生意,制訂自己的奮鬥目標。現在,無論是美國經營界還是其他國家的經銷商,都承認瑪麗‧凱的這種管理方式是一種極大調動和發揮職工熱忱的成功模式。

瑪麗·凱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重視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公司創辦之初,她招來了各種人才,用高薪招聘了律師、會計、供銷員和製造商等人才。她採取的就是讓這些人才在各地都能獨立活動,各展其所能的方法。她不願意把他們聚在一起,捆綁得死死的、緊緊的。那樣,這批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就不可能發揮出來。

瑪麗·凱的成功告訴人們,用人貴在一個「用」字,放而不亂,管而不緊是企業生存、發展和制勝的重要法寶。

建國後國民經濟發展迅速
(經濟增長是最基本的發展)

建國五十年來,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DP)以較高的速度增長。1952-1978年我國國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6.0%;改革開放後的1978-1990年GDP年平均增長速度為8.7%;1991-1995年GDP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1.3%;1996年GDP達到67795億元,居世界第七位,增長速度為9.7%。

全球生存狀態現狀
(發展經濟擺脫貧困)

由於歷史和自然的原因,現在全世界有15億人口生活在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之中;有10億多人缺乏安全飲水等基本生活條件;每年約有1800萬人死於飢餓、營養不良和與貧困有關的其他原因,遠遠超過戰爭的死亡;每年還有300多萬人死於肺結核、瘧疾等疾病。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問題尤為嚴重。非洲6.3億人口中,約有一半人掙扎在飢餓線上。世界最不發達國家已有48個,這些最不發達的國家,表現在國民生產總值十分低下,最低的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有80美元。這些國家文盲比例相當高,有的佔全國82%的人口都是文盲。因而擺脫貧困,發展經濟是每個發展中國家的當務之急,鑒於這種情況,聯合國計劃在10年內消除貧困。

海爾20年的總結
(發展就是硬道理)

中國的龍頭企業紛紛走過了20年,而20年的得失總結正是中國企業繼續健康成長的巨大財富。作為中國企業「理念領袖」的海爾,如何看待走過的20年,其意義尤其重大。

「海爾20年」研討會的題目為什麼是「20年?1000億?世界的海爾」?因為它比較確切地表達了海爾的過去、現在和未來:20年就是海爾所走過的路,1000億(銷售額)是海爾現在達到的水平,世界的海爾是海爾將來必須為之奮鬥的目標。

我們要總結過去,而不是欣賞和留戀過去,因為「過去屬於死神,未來屬於你自己」。總結過去,目的是為了把握現在,創造未來。

海爾總裁張瑞敏說:如果沒有來自方方面面的對海爾的質疑甚至個別的惡意中傷,就沒有今天思考更加冷靜、思維更加縝密、心理承受能力更強、可以更加有能力駕馭複雜局面的海爾。我認為這是好事。這些質疑不管對錯,對海爾都是一種提醒,我們會更好地思索這些問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一片讚揚聲中企業不可能很好地生存。

20年來我們最大的感悟是一句話:發展是硬道理。如果我們沒有這些發展,就不可能對質疑者做出很好的回應。對質疑最好的回應,就是發展。

如何成為巨人
(發展與用人)

奧吉瓦尼‧瑪斯廣告公司的創始人大衛‧奧吉瓦尼,每當公司新進一位高層管理人員時,他都要贈送給這位管理人員一套俄羅斯套娃。收到這種禮品的員工總是在剛開始都不解其意地問道:「老闆為什麼要送我這個呢?」

一般來說,這組套娃總是由五個由大到小的木娃娃套在一起的,旋開最外邊的大的,發現裡邊還套著一個小一號的,再打開,又是一個更小的,及至第五個,裡邊放著奧吉瓦尼寫的一張紙條,上寫:「倘若我們每個人所重用的人都比我們矮,我們的公司就會變成小矮人公司;倘若每個人所重用的人都比我們高,我們的公司就會成為巨人公司。」

事實上,也正如大衛·奧吉瓦尼所希望的那樣,這家廣告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受人尊重的廣告公司之一。

走別人走過的路沒意思
(發展需要創新)

青年書畫家婁正綱認為,走別人走過的路沒意思,要走自己的藝術創作道路。從1987年到1993年,她到日本和美國舉行書畫展18次,每次都有新的追求,新的創造。

她的書法,疏密相間,飄逸灑脫,氣勢生動,章法奇絕。同是一個「日」字,在她筆下,「日」中有「月」,「月」中有「日」,寓歲月更迭之意。她到過許多地方,悟出種種日出、日落之不同。因而,她每寫一個「日」字,都帶有不同的感情,構思奇特,想像奇詭。再如「山」字,她在國內所寫之「山」,峻峭而蒼茫;到日本後所寫之「山」,則顯得鬱鬱蔥蔥,賦予「山」以新的意蘊。

她的畫,凝重深沉,自然美中蘊含著深邃的人生哲理。第一階段,多以描繪大自然為主,藝術上追求色彩和瞬間的變化及感官、直覺上的享受。第二階段,畫面主體都是靜物,如向日葵,多以古代戰車、畫像石、圖騰為背景,既有厚重的歷史感,又不讓人感到壓抑。第三階段,畫面主體富有動感、立體感,超凡脫俗,令人遐想。

戲曲發展需要繼承傳統
(發展與繼承)

據說,現在許多傳統戲曲的劇種都瀕於衰亡,其中最令人憂慮的是經過某二百年來磨煉,已成為中國傳統戲劇主幹的京劇正面臨危亡之秋。我敢說,這不是個人的憂慮,而是關心中國文化傳統前景的人的共同憂慮。過去,我們還有機會到劇場去看看折子戲演出,可是近年來,這樣的演出卻越來越少了。

傳統京戲的流失也反映了我們傳統文化的衰落,擴而言之,這也是全球性的問題。我曾在《清園近作集》中介紹過本傑明‧史華慈教授的遺筆《中國與當今千禧年主義——太陽底下的新鮮事》一文。文中說,在當前科學與經濟突飛猛進向前發展的社會中,人們可以得到越來越多的物質享受,產生了一種消費主義與物質主義,而形成了精神世界的偏枯。這種源於美國的消費主義與物質主義正像脫韁的野馬向世界各地蔓延。國外已經有很多眼光遠大的學者,都提出了這個問題。可是我們這裡不僅沒有人出來指出,相反卻一味往消費主義、物質主義的路上走,不知在經濟改革、倡導市場經濟的同時,也必須防止消費主義、物質主義的無限蔓延,才能使我們的市場經濟得以健康地發展。我不知道,究竟是我們對於必須警惕的問題視而不見,茫然無知,還是只顧眼前之利,不予理睬?

關於京劇的發展,必須注意基礎的重要性。片面強調市場化、產業化,以為搞大製作就可以產生轟動效應。一齣戲動輒投資幾百萬,可是效果卻不好,劇目難以保留,投資更是虧本。須知把京劇傳統丟掉了,等於把基礎丟掉了,京劇是不會得到真正發展的。這情況就跟現在流行的書法、繪畫一樣,不講究練筆的功夫,不講究素描的功夫,一上來就龍飛鳳舞,搞什麼現代派,那怎麼行呢?畢加索也不是一開始就畫斜眼睛、歪鼻子的,他的素描根底是很好的。我們現在有些畫家、書法家,連素描的基礎都沒有,人都畫不像,字都寫不正,就號稱「現代派」,一味趕時髦。你說你是現代派,他就說他是後現代……就像魯迅當年說的,你開個「皇后皮鞋店」,我就開個「皇太后皮鞋店」……我認為這不是創新,只能算逐新獵奇,趕時髦。

中國的家底與發展
(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為了向高層決策提供參考,中國科學院做出《中國可持續發展報告》。該報告以系統論的方法對數據分類,逐級遞歸,進行了1.7億次有效運算,首次獲得了關於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總體評價和分類排序。

《報告》首次展示出中國所面臨的嚴重問題。中國的國土環境具有先天脆弱性,明顯超出全球平均狀況。國土面積60%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風氣候影響,55%不適宜人類生活和生產;35%經常遭受土壤侵蝕而沙漠化,33%是乾旱或荒漠地區。水資源人均佔有量為世界的1/4,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之一。中國的人類活動具有明顯的破壞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3至3.54倍,每人每年搬動土石方數量是世界平均值的1.4倍。從隋朝至今,中國人口從約4600萬增加到11億,每年平均災害次數也從0.6次增至3.9次,增加6.5倍。中國農業牧礦等12大類行業的發展成本均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平均用1美元辦成的事,中國至少要花1.25美元。

《報告》結論是:中國必須有序地通過3個基本台階,實現三大基本目標,才能真正進入可持續發展的門檻。即,2030年實現人口規模零增長,2040年實現能源資源消耗零增長,2050年實現生態環境退化的零增長。

《報告》發表後的第11天,中共中央舉行了「中國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江澤民指出: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污染嚴重,已成為影響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意林故事

城鄉發展不平衡後果嚴重

盛洪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寫到,每當我們這個國家遭受厄運時,都是農民承擔了最沉重的負擔,無論是兩次鴉片戰爭賠款,還是甲午戰敗和庚子賠款,最後都變成了農民頭上的田賦、釐金和各種苛捐雜稅。這句話算是說出了中國社會的一個基本現象。這種現象不僅在過去存在,建國後存在,即使在今天仍然經常發生。就以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這一階段看,許多經濟過熱後的調整代價都推給了農民,其結果只能是嚴重地遲滯了中國農業的現代化和農村的城市化進程,最終結果是影響了中國社會的均衡發展和整體經濟推進。因此,在今年的兩會期間,「城鄉統籌發展」的聲音多起來,農村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新一屆政府領導人重視的問題。

今天,我國的發展越來越不平衡,一部分人口越來越富裕,一部分人口與現代化無緣。我們國家出國觀光旅遊的富人就達到每年1600萬人次,以每人一萬元花費計算,就是1600億元,正好相當於200億美元的外匯。我國通過退稅等大量補貼獲得的寶貴的外匯就這樣被一部分富裕人口花掉了。如果把這1600億元花到國內農村人口身上,可以多大程度地改變農民的命運啊!

畢業生擇業新動向

目前正是高校應屆畢業生求職的高峰期。記者近日在幾所駐濟高校採訪發現,很多畢業生在擇業時摒棄了過去死守著過高的薪酬定位的思想,而更加看重發展空間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山東大學的應屆畢業生李強告訴記者,他讀的是文科,但他對計算機有特殊的愛好,計算機水平也比較高。幾場招聘會下來,李強尋找與自己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屢屢碰壁,只有兩家企業卻對李強較高的計算機水平很感興趣。對此李強說,他更傾向於選擇他感興趣的計算機應用崗位,覺得那樣可以有更大的個人發展空間,有利於自我價值的實現。

記者調查發現,傳統意義上影響畢業生擇業的一些重要因素已經弱化,如專業對口、福利待遇、工作地點等,這些均排在了個人發展空間、行業發展前景、公司環境及企業文化之後。隨著各高校加強對畢業生就業的指導,畢業生的個人發展空間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已成為左右畢業生擇業取向的重要因素。

 


 應用與創新

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

個人的活動對社會發展能產生影響:有的人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有的人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有的人對社會發展起的作用大,有的人對社會發展起的作用小。個人的發展要受社會環境的制約,受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受社會發展進程的制約。人在社會中成長,個人追求自身幸福時應有助於社會的發展;而社會的發展又會為個人的追求提供機會。

個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和基礎。社會發展是個人發展的條件和前提。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這兩個歷史過程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人文素養與發展

這是浙江2004年高考語文卷的作文題。在考場限定的時間內,讓高中生用千字文寫出和這一大氣題目相匹配的文章,其可能性幾乎不存在。這是一個能把博士考暈、「烤煳」的話題,可以想見諸考生面對此題的彷徨與狼狽。但我還是給這個選題以好評:基於對社會現狀的瞭解,出於社會責任感和憂患意識,使這個題目進入高考,這是一項具體、務實的「人文關懷」,或能提醒當代人對人文素養的關注。

遺憾的是,這個話題提出近一年來,並未引起多少注意。學者、老師似乎對此「整體缺位」,沒有經過討論的「人文素養」概念,仍然無人問津,連考試中的「範文」也不曾見到。難道師長們對高中生面對此題的狼狽沒有責任嗎?這一沉默現象,也是「人文素養缺乏」的表現。

人文素養的靈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為對像、以人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這就是「人文精神」。

個人的人文素養的質量是個人健康發展的結果;社會的人文素養質量是一個社會汲取歷史經驗教訓、積累文明成果的結果。

文明、進步的「發展」,不可以和人文精神相違背、相脫離。否則,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總量的發展,軍事力量的發展,社團組織的發展……都會成為壓制、殘害甚至毀滅人類的野蠻力量,並且,這些東西發展越快、成就越大,它所製造出的痛苦和災難就越大。

社會在「持續」,生活在「繼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人文素養含量」被批量式「剔除」,或持續降低,那就和真正的發展毫無關聯。如果將此持續和繼續狀態稱之為「發展」,就需要為此定性:退步的「發展」,反動的「發展」,危險而恥辱的「發展」,朝著地獄方向的「進步」。

我予以好評的《人文素養與發展》這一作文題的提示語中,有這樣的話:「缺乏人文素養,失落人文精神,必然會制約個人乃至社會、國家、民族的可持續發展。」這話也是人文素養欠缺的表現,應提出批評。這話錯在哪裡呢?這裡不存在什麼「制約發展」的問題,它和「發展」根本無關。「缺乏人文素養,失落人文精神」,本身即是巨大退步、巨大災難。

失落人文精神的「發展」,叫「發癲」。「發癲」是不講道理。我們社會的宣傳,把「發展」神化了,以至於讓許多人覺得,和「人文素養」脫鉤的「發展」也還是發展,或者,對這「發展」的不滿意之處,僅僅在於它是「有缺陷的發展」、「不盡如人意的發展」。這種普遍的社會意識,又是一個失落人文精神的例證。

以新的發展觀統籌發展

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旋律,但「發展」真正意味著什麼?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大家好像來不及想清楚這個問題。有人將「發展」理解為物質生產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也有人將「發展」視為「發展主義」,以經濟指標升降、物質財富多寡,作為人類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簡單地將「發展」看作是經濟增長,將經濟增長又簡單地等同於國民生產總值(GNP)、國內生產總值(GDP)或人均收入提高了多少,將豐富多樣的人類需求簡化為單一的物質慾望的滿足。大家想得比較多的卻是怎樣搞「發展」,怎樣大搞快搞「發展」,各式各樣的「發展」研究都是從這個角度切入。

在通常的知識裡面,發展是一個線性的概念。老子講道,「曰大曰逝曰遠曰反」。「大」、「逝」、「遠」講的都是「發展」的道理。但是,他最終強調要「反」(返),要週而復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發展只是循環的一個部分,它從屬於「循環」這個宇宙間的大「道」理。「日出日落,潮起潮退」;「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單純的線性發展不合「道」之理。誠然,發展是硬道理,但發展必須要有道理。發展應有相應的制約措施,即「度」的理性,因此必須對發展的熱情進行誘導,有所控制。

在工業化時代的歷史背景下,在以人類中心主義的自然觀為認識基礎的傳統發展觀指引下,那種粗放增長的發展曾經給人們帶來了幸福,帶來了快樂,也增強了人們的信心。但歷史和現實卻越來越明確地提醒人類重新審視這種人類至上、以破壞自然資源、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不重視協調進步的傳統發展觀,時代呼喚著科學的新發展觀誕生。

「五個統籌」和「五個堅持」,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就全面深刻地闡述了這樣一種科學的新發展觀,構建了科學發展觀的完整理論體系。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第一要務」,再到科學的發展觀,標誌著我黨的發展觀完成了一次傳承歷史、與時俱進的嬗變,形成了一種新的、全面的、科學的發展觀。通俗地說,這種科學的發展觀,就是要使「這一部分人的發展不能影響另一部分人的發展;這一代人的發展不能影響下一代人的發展;經濟的發展不能影響自然環境和生態的健康發展」。綜觀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史,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絕不能以破壞自然資源和犧牲環境為代價,也不能建立在強化城鄉二元化結構、拉大城鄉差距的基礎上,更不能建立在公共社會管理和設施嚴重滯後的基礎上。「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符合經濟和社會發展基本規律,是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