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


立場不同,是非標準也相異

對與錯要通過實踐來檢驗

的要堅持,錯誤的要改正

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可以少犯錯誤

權威也會犯錯誤

多數人認同並不一定代表正確

維護真理需要犧牲精神

對與錯需要時間的檢驗

對與錯是相對的

判斷對與錯需要認知能力和探索精神


 名言


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錯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錯誤做台階,也就登不上最後正確結果的高峰。——錢學森

一個沒有犯任何錯誤的人,除了他的理解正確以外,不能要求得到任何其他的讚美;而一個改正了自己錯誤的人,則既表示他的理解,又表示他的胸襟光明磊落。——休謨

假如我們想證明「什麼是對的」,而不是「誰是對的」,那麼生活的紛爭就會少許多,生活也會變簡單許多。——斯賓塞

盡可能少犯錯誤,這是人的準則;不犯錯誤,那是天使的夢想。塵世上的一切都是免不了錯誤的。——雨果

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

我們比較容易承認行為上的錯誤、過失和缺點,而對於思想上的錯誤、過失和缺點則不然。——歌德

看出錯誤比發現真理要容易得多;因為謬誤是在明處,也是可以克服的;而真理則藏在深處,並且不是任何人都能發現它。 ——歌 德

每個人都有錯,但只有愚者才會執迷不悟。——西塞羅

人的最高尚行為除了傳播真理外,就是公開放棄錯誤。——李斯特

人往往取吉祥的錯誤而拋棄惱人的真理。——泰 勒

包含著某些真理因素的謬誤是最危險的。——亞當·斯密

從錯誤中比從混亂中易於發現真理。——培 根

如果把所有的錯誤都關在門外的話,真理也要被關在門外了。——泰戈爾

一時的失誤不會毀掉一個性格堅強的人。——車爾尼雪夫斯基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禮記》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左傳》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

我們有時從錯誤中學到的東西,可能比從美德中學到的還要多。——朗費羅

所有的科學都是錯誤先真理而生,錯誤在先比錯誤在後好。——沃爾波斯

做該做的事,而不要一味只想把事情做對。——佚名

聽過不如看過,看過不如做過,做過不如錯過。——俗語

一次小小的失誤也許會防止重重的跌落。——佚名

 


 經典素材

反長的翅膀
(有時錯誤會帶來意外的收穫)

失誤會帶來不良的後果,讓人痛惜,但也可能會有意外的收穫,讓人驚喜。

俄羅斯第五代殲擊機S-37金雕,是俄羅斯第一種隱形戰鬥機,其最大特點是使用前掠翼這種「反裝的翅膀」。由於採用前掠翼,加上先進的矢量技術,其空戰機動性能無可匹敵。然而這獨具匠心的設計,卻要歸功於酒精的作用。

當年設計金雕時,俄羅斯航空技術專家苦無良方,便拿來伏特加酒痛飲,以酒消愁。第二天交稿時,才發現飛機的機翼畫反了。於是他們將錯就錯,順著這個思路研究下去,開發出突破極限技術的S-37。因此,在金雕亮相的展區中央,有關部門豎起了一個大酒瓶,上面寫著:伏特加是俄羅斯創意的源泉。

類似的事件還有,美國天文學家阿姆布爾基,在使用計算機控制天文望遠鏡探測星空時,由於粗心大意,將坐標調錯,望遠鏡焦點沒有對準他的預定目標。但是,這一疏忽卻讓他發現了一顆新的小行星。

如果只看到失誤的負面效應,失誤將永遠是失誤。有人因此而怨恨失誤,因為失誤讓他蒙受損失;如果想到失誤自有失誤的價值,敢於在失誤上做文章,也許就能發現機會。有人會因此而感謝失誤,因為失誤給他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讓他從中受益。失誤是可以利用的,如果用得好,用得妙,它就是反長的翅膀,同樣可以飛,或許會飛得更好。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對與錯要用實踐來檢驗)

伽利略是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那時候,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這位2000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不容許更改的真理。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這句話使伽利略產生了疑問:依照這句話,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這怎麼解釋呢?

伽利略為此反覆做了許多次試驗,發現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係,亞里士多德顯然說錯了。

25歲的伽利略宣佈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試驗,到了那一天,很多人來到斜塔周圍,都要看看在這個問題上誰是勝利者。只見伽利略右手拿著10磅重的鐵球,左手拿1磅重的鐵球,兩個鐵球同時脫手,從空中落下來。一會兒,斜塔周圍的人都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因為大家看見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了,正跟伽利略說的一個樣。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

用黑豆糾錯的徐溥
(嚴於律己,有錯必糾)

明朝人徐溥在求學時,為了檢點自己的言行,別出心裁地想了一個方法。他在桌上準備了兩個瓶子,每當自己做了一件好事,說了一句好話,想了一個好念頭,就在一個瓶子裡放一顆黃豆;反之,就在另一瓶子裡放一顆黑豆。開始時,黑豆頗多,黃豆寥寥,他就深刻反思;過了一段時間,黃豆黑豆各半,他再接再厲、律己更嚴;到最後,黃豆很多,黑豆寥寥。徐溥就是這樣,嚴於律己,有錯必糾,最終成為明朝的一代名臣。

指鹿為馬
(權力能顛倒是非)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病死,他的小兒子胡亥在太監趙高的幫助下奪取了皇位,這就是秦二世。秦二世是個殘暴昏庸的國君,他任用心狠手辣的趙高為丞相,殺害了許多有才能的大臣。然而,趙高取得了秦二世的信任後,就想自己當皇帝。他擔心大臣們不服從他,就想在大臣中間測試一下。

這一天,趙高來到皇宮,恰好大臣們都在商議國家大事。他趾高氣揚地對秦二世說:「皇上,再過幾天就是您的壽辰了。我特意叫人挑了一匹上好的千里馬送給您做禮物。」說完,他叫人拉了一匹馬來。

只見那匹馬頭上長著鹿角,身上有梅花鹿一樣的斑點,大臣們看了,都小聲地議論:「這分明是一隻梅花鹿,怎麼說是馬呢?」秦二世愣了一下,笑著說:「丞相弄錯了吧,這是只梅花鹿,不是千里馬。丞相怎麼指著鹿說是馬呢?」趙高說:「皇上,是您錯了,這是馬,而不是鹿!」接著他又轉身問大臣們:「你們看這是鹿還是馬呀?」

有的大臣不敢得罪趙高,也不敢欺瞞皇帝,一言不發。有的知道趙高勢力強大,想巴結他,就說:「確實是匹馬!」還有的正直無私的大臣就堅定地說:「是鹿!」

趙高把那些說實話的人都記在了心裡,後來就利用職權誣陷那些不與他同流合污的大臣,將他們一一殺害。剩下的大臣都十分害怕趙高,不敢不聽他的話了。

朱元璋為一字斬知州
(不要因為面子而知錯不改)

洪武年間,有個叫盧熊的讀書人,人品文品都很好,被吏部推薦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批准委任他到山東兗州當知州。

盧熊走馬上任,他到兗州後首先要啟用官印,發佈文告。當他把皇帝授給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來,朱元璋筆下的詔書是授盧熊為山東袞州知州,這官印是根據皇帝的詔書刻制的,這兗州自然變成袞州了。可是山東歷來只有兗州而沒有袞州。

盧熊當時要是將錯就錯,也就沒事了。可是盧熊是個搞學問的,辦事就是認真,他認為兗州就是兗州,怎麼能改成袞州呢?於是他就向皇上寫了一份奏章,要求皇上更正,把官印重新刻制過來。

朱元璋一見奏章,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他的確是寫錯了,他是親自打天下的人,對全國地理州名縣名還是比較熟悉的,他應知道兗州不是袞州,這袞字的讀音是「滾」,而不是「演」。但是,要皇帝認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朱元璋出身卑賤,自尊心忒強,他的潑皮脾氣上來了,就大罵道:「盧熊這廝好大膽,竟然在朕頭上咬文嚼字,朕還不知道山東有個兗州,朕授他袞州知州就是袞州知州,這兗和袞就是同一個字,就是因為文人多事寫法不同,這盧熊竟敢將它念成『滾』州,這不是要朕滾蛋嗎?混賬東西,刑部尚書聽旨,即將盧熊斬首。」可憐盧熊為了一個字,竟然送了一條命。

愛老師但不盲從
(面對師長也要堅持真理)

l738年,27歲的羅蒙諾索夫正在德國馬爾堡大學學習。有一天,該校校刊《德國科學》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中,點名批評了當時歐洲大名鼎鼎的沃爾夫教授。而更為令人驚異的是那篇論文的作者竟是沃爾夫的得意門生——羅蒙諾索夫。因此,這件事立刻掀起一場軒然大波。

羅蒙諾索夫成了眾矢之的。有人咬牙切齒地罵他是忘恩負義的小人,有人毫無顧忌地指責他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分子,還有人冷嘲熱諷地說他是踩著老師的肩膀往上爬……在這些唇槍舌劍面前,羅蒙諾索夫既沒有畏縮,也沒有以牙還牙,而是以非常耐心誠懇的態度向大家解釋。他認為在科學的大道上,必須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勇於走自己的路,才會成為一個有出息的學生。作為學生,毫無疑問,應當認真、虛心地向老師學習,但對於老師那些不正確的東西,絕不能盲從。他由衷地說:「我愛老師,但我更愛真理。」

2微米的誤差
(小錯成大謬)

1990年4月25日,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把耗資巨大、世人矚目的哈勃空間望遠鏡(HST)送入太空,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揭開了新的一頁。它以當代美國天文學家哈勃的名字命名,從1979年藍圖設計到1990年投入觀測,歷時10餘年,耗資15億美元。若按重量計算,平均每克造價接近130美元,遠比純金更貴。天文學家期望著憑借哈勃望遠鏡那銳利無比的「神眼」,去洞察宇宙深層的奧秘,開闢天文觀測的黃金時代。

但是上天之後,人們卻發現其成像質量與預期效果存在很大差距。按設計能力,在可見光波段,被觀測的點源60%以上星光應能聚落在0.1角秒的小圓域內,而實際結果只有15%的光線落入其中。研究發現望遠鏡的主鏡邊緣處比設計尺寸多磨去了2微米(約有頭髮絲的百分之一細),這個人為差錯降低了觀測圖像的分辨率,觀測距離降低了近100億光年,捕捉遙遠天體信息的能力降低了將近20倍。受其影響,許多原定的重要觀測也將無法進行。

為了修正這個誤差,1993年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帶領專業人員,對哈勃進行了第一次「會診」,增加了一個校正鏡,矯正偏差,相當於戴眼鏡,同時加裝了一些新的設備,總共花費了7億美元。維修後,哈勃的性能大大加強,照片也更加清晰,但是由於主鏡無法更換,哈勃的眼病始終無法根除。

鄧小平一絲不苟
(小錯也要改正)

1983年6月,全國正在學習、宣傳朱伯儒的事跡。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同志特地為學習朱伯儒題了詞:「向朱伯儒同志學習,做一個名符其實的共產黨員。」 當時,鄧小平同志囑咐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不要急於發表,應先請語言學家看看,有沒有用字不準確的地方。辦公室的同志找到語言學家王力先生。王老接過寫在宣紙上的題詞,戴上眼鏡,看過後說:「寫得好。不過『符合』的『符』字目前已不再使用,如果這樣使用顯得不大規範,最好改成『副』字。」鄧小平同志得知此事後很高興,馬上提筆說:「再重寫一張,用字不規範,這樣不好。」鄧小平同志又鋪開宣紙,一筆一畫寫了起來,字跡蒼勁有力:「向朱伯儒同志學習,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共產黨員。」

不了了之的「川氣出川」工程
(信息錯誤將造成巨大損失)

20世紀70年代中期,有一個鼓舞全國人民的「川氣出川」工程計劃,按此計劃經過5年努力,在1980年四川將實現年產天然氣300億立方米,中國的能源結構將發生巨大變化,中國的經濟發展將實現大步前進。

國家確定的預算是40多億元,鋪設一條長2940公里、直徑一米的天然氣管道,沿長江而下,穿巴蜀,過鄂中,經江蘇直抵上海。為此將耗鋼材150萬噸、水泥12萬噸及數千個大型機電設備。1975年工程全面展開,為了修建從重慶到上海的專用公路,動用全國150多個單位,900多個工廠,在沙市和資陽工地投資1.2億元建設專門生產大口徑的鋼管廠。

但是到了1980年,這項顯赫一時的工程卻無聲無息不了了之了。管道鋪設還沒有出川,化工廠還正在建設之中,就發現這個決策是完全錯誤的。工廠停產,4億多元的物資壓在庫裡,而此項工程已耗資3.7億元。由於改變經濟格局而造成的損失則更大,四川工業也由此遭受嚴重損失。

四川天然氣儲量本來不多,由於地質結構複雜,對川氣的勘探也較為困難,1973年時掌握的可采儲量並不多。但是,有關部門的主要領導人提出,我國在「四五」計劃期間要改變能源構成比例,四川應找天然氣,搞到年產300億~500億立方米。在權勢的一再高壓下,四川石油管理局的技術人員只能萬般無奈地把可采儲量1千億立方米算成1萬億、10萬億兩個神仙數字。正是由於決策者掌握的信息不準確和草率決策,才給國家建設資金造成如此巨大的損失。

應聽烏龜的意見
(不要自以為是)

格洛麗亞·斯坦姆,是女權主義運動的一位領導者兼作家。學生時代,在一次地理考察中,她上了人生中重要的一課。在史密斯大學演講時,斯坦姆和聽眾分享了這次經歷:「在考察中,在蜿蜒的康涅狄格河畔,我發現了一隻巨大的烏龜,它趴在一段路的護堤上。它顯然是從河裡爬出來的,經過一段土路才到了現在這個地方。它還在繼續前進,隨時有被汽車壓死的危險。」
「同是地球上的生物,我覺得幫助它是責無旁貸的。於是我走上前,連拉帶拽,最後總算把這隻大烏龜從路障上帶回岸邊。這期間,它不斷憤怒地想咬我一口。」「當我正要把烏龜推回河裡時,地理學教授走了過來,並對我說:『你知道,為了在路邊的泥裡產卵,那只烏龜可能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才爬上公路,結果你要把它推回河裡!』」「哎,我當時懊惱極了。不過,在後來的歲月裡,我發現那次經歷是我人生中生動的一課。它時刻提醒我不要犯主觀臆斷的錯誤。不管你是激進的還是保守的,在做事關『烏龜』的決斷時,都不要忘記先聽聽烏龜自己的意見。」

錯評詠花詩
(經驗也有錯誤的時候)

唐朝元和十二年春末,白居易與朋友結伴遊江西廬山,寫了一首《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有一天,宋代的沈括讀了這首詩,譏諷道:「既然『四月芳菲盡』了,怎麼會『桃花始盛開』呢?大詩人也寫出這樣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呀!」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節,他到一座山上考察,見到了白居易詩中的奇景:四月天氣,山下眾花凋謝,山頂上卻是桃花紅艷。猛然想白居易的詩來,才領悟到自己錯怪了大詩人,也從中發現了高度對季節的影響:由於山上氣溫低,春季到來要晚於山下。後來,他又找來白居易的詩讀,發現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寫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時節絕晚,於時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華(花),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沈括感慨道:「都怪我讀書不細,經驗太少啊!」
同樣的錯誤也發生在蘇東坡身上。有一天,蘇東坡去拜訪宰相王安石,碰巧不在家,他的書房案上有一首詠菊的詩,沒有寫完,只有兩句: 西風昨夜過園林, 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東坡心想:堂堂宰相,怎麼會做出這樣的詩?「西風」是秋風,「黃花」是菊花,而菊花敢於和秋霜鏖戰,是能耐寒的,說西風「吹落黃花」就已不對了,而且還吹得「滿地金」,落了一地,豈不大錯特錯?於是,他提筆續了兩句: 「秋英不比春花落, 說與詩人仔細吟。」後來,蘇東坡被貶到黃州,重九時節的一天,大風過後,蘇東坡邀請好友到後園賞菊,只見菊花紛紛落英,滿地鋪金。這時,他猛然想起一年前給王安石續詩的事情,不禁目瞪口呆,悔悟到是自己錯了。

 


 意林故事

一個人就夠了

1930年,德國出版了一本批判相對論的書,書名叫做《一百位教授出面證明愛因斯坦錯了》。

愛因斯坦聞訊後,僅僅聳聳肩道:「100位?幹嗎要這麼些人?只要能證明我真的錯了,哪怕是一個人出面也足夠了。」

真理住在謬誤的隔壁

「砰!砰!砰!」一個匆匆而過的路人急切地敲打著一扇神秘的門。 不久,門開了。「你找誰?」門裡的人問。「我找真理。」路人答。「你找錯了,我是謬誤。」門裡的人砰地一聲把門關上了。

路人只好繼續尋找。他趟過了很多條河流,翻過了很多座高山,風餐露宿,歷盡艱難,可就是遲遲找不到真理。後來,他想,既然真理和謬誤是一對冤家,那說不定謬誤知道真理在哪兒。於是他重新找到了謬誤,謬誤卻說:「我也正要找它呢。」說畢又關上了門。

路人不死心,繼續尋找真理,他再一次翻山涉水,再一次風餐露宿,依然找不到真理。於是,路人又敲開了謬誤的門,可謬誤卻留給他一副冰冷的面孔。

就在路人近乎絕望地在謬誤門口徘徊的時候,不斷的敲門聲叫醒了謬誤的鄰居,隨著吱呀一聲輕響,路人回頭一看,天哪,這不正是真理嗎?

真理就住在謬誤的隔壁。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有位畫家畫了一幅畫,他把畫立在街頭,請來往行人在認為不足的地方做標記,一天下來,整幅畫上做滿了標記。畫家感到很沮喪。第二天,他畫了一幅相同的畫,請行人在認為成功的地方做標記。一天下來,畫上依然做滿了記號。畫家恍然大悟。

為正確辯護

語文老師寫了一個長而複雜的句子,說讓大家看看其中是否有錯誤,這節課主要是發現一種錯誤。

甲說:「這句話開頭就不行……」

乙說:「這句話中間有些奇怪……」

丙說:「這根本就不像一個句子……」

大家爭執不下,句中的每一處都有同學說它錯誤。老師眉頭緊皺。

一個同學忽然站起來說:「這是一個好句子。」全班學生呆了一下,繼而大笑:「老師不是說發現錯誤嗎?」

老師展開眉頭,站起來大聲說:「他答的對,你們問的也對,這節課找到的錯誤便是:你們中間有許多人不敢承認正確,不敢為正確辯護。」

這確實是一節好課,我們許多人都應該上一上。

用心靈來辨別是非

一位名叫陽明的先生跟一位叫楊茂的聾啞人用手比劃談話。陽明先生首先問:「你的耳朵能聽到是非嗎?」

答:「不能,因為我是個聾子。」

又問:「你的嘴巴能夠講是非嗎?」

答:「不能,因為我是個啞巴。」

再問:「你的心能知道是非嗎?」

但見楊茂高興得不得了,指天畫地回答:「能、能、能!」

於是陽明先生感歎:「一個人耳不能聽是非,省心;口不能說是非,省氣;只要心知道是非,就夠了。」

謊言的悖論

公司裡新招了一批職員,老闆抽時間與大家見個面。

「黃燁(hua)。」

全場一片靜寂,沒有人應答。

老闆又念了一遍。

一個員工站起來,怯生生地說:「我叫黃燁(ye),不叫黃燁(hua)。」

人群中發出一陣低低的笑聲。

老闆的臉色有些不自然。

「報告經理,我是打字員,是我把字打錯了。」一個精幹的小伙子站了起來。

「太馬虎了,下次注意。」老闆揮揮手,接著念了下去。

沒多久,打字員被提升為公關部經理,叫黃燁的那個員工被解雇了。

評判是非要具體

公元前4世紀的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與他學生的關於善惡的一段對話——

學生:請問什麼是善行?

蘇格拉底:盜竊、欺騙、把人當奴隸販賣,這幾種行為是善行還是惡行?

學生:是惡行。

蘇格拉底:欺騙敵人是惡行嗎?把俘虜來的敵人賣作奴隸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不過,我說的是朋友而不是敵人

蘇格拉底:照你說,盜竊對朋友是惡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殺,你盜竊了他準備用來自殺的工具,這是惡行嗎?

學生:是善行。

蘇格拉底:你說對朋友行騙是惡行,可是,在戰爭中,軍隊的統帥為了鼓舞士氣,對士兵說,援軍就要到了。但實際上並無援軍,這種欺騙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

其實,蘇格拉底想要告訴他的,就是評判是非要具體,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


 應用與創新

清官不必斷家務事

有一個廣告,一個男的和老婆、老媽一起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他當然是坐在中間。這時,他打了一個噴嚏——感冒了。然後老婆開始勸他吃西藥,老媽則勸他吃中藥,一個喊著「西藥好」,一個嚷著「中藥好」,吵得不可開交。男的兩頭想討好,又左右為難,靈機一動——中西結合療效好!就把事情擺平了。且不管它廣告的是藥,也不管它中西是否能結合,這個故事本身其實說明了一個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個矛盾——清官難斷家務事!

清官當然是斷案高手了,是非黑白對錯,他都能分得一清二楚,那為什麼家務事就斷不了呢?因為世界上有很多事是沒有對錯,或者說根本分不清對錯的,家務事就是其中之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你沒有親眼看見,當然分不清誰對誰錯了,就算你是當事人,也不一定能判斷,因為誰都有原因,誰都有理由。碰到這種事情怎麼辦?最明智的辦法就是不斷,或者糊弄過去。因為家務事左右不過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無關大礙,不必追究事情的來龍去脈,不必嚴格分清對錯,只要想辦法讓當事人撇開,忘了過去,讓他們都各自心安就行了,就像廣告中的男主人公一樣。所以,世界上有些事情不需分對錯,清官也不必斷家務事。

和真理永遠差一步

不知道誰說的,說是我們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從來就沒有得到過真正的真理,真理永遠是達不到的,我們一直在追求,一步步地向它逼近,但是總是和真理差了一步。我很贊同這種說法。
雖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對和錯都是一目瞭然,清楚明白的,可是很多時候,對和錯並不是那麼截然分開的。而且往往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對和錯也在不斷地更迭交替,曾經認為對的證明錯了,而這個錯誤經過一段時間又被證明是正確的。比如托勒密說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證明這種說法錯了,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當時人們是多麼雀躍。但現在我們都知道,太陽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否有中心還是一個謎呢。

讓我們回顧一下近幾個世紀以來,很多著名的人物所議論的話:「電話的缺點太多了,不能認真地把它當作一種交流工具對待。這種設備,從根本上說,對我們毫無價值。」——美國西部聯合電報公司備忘錄,1876

「比空氣還重的飛行機器是不可能出現的。」——英國皇家學會會長凱文勳爵,1895

「哪一個傢伙願意聽到演員出聲?」——哈里·華納兄弟影片公司,1927

「沒有理由相信,哪個人會把計算機放在他們的家裡。」——肯·奧爾森,DEC創始人兼總裁、董事長,1977

時光流逝,所有的不可能都已經成為現實。所有的錯誤都被證明正確,那我們現在認為不可能的事情是不是也會在不久的將來實現呢?我們所認為正確的事情,會不會被認為是錯誤呢?不得而知。佛曰:是即不是,不是即是。我們只能學會對任何事情都不妄下斷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