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
路是人走出來的
距離最短的路未必是捷徑
選擇正確的道路
走上成功之路
要勇於做開路的先鋒
路途中會有荊棘
要不斷開闢新路
不要誤入歧途
走錯了路要及時改變
名言
世界會向那些有目標和遠見的人讓路。——馮兩努
老是把自己當珍珠,就時常有怕被埋沒的痛苦。把自己當泥土吧!讓眾人把你踩成路。
——孔繁森
在荊棘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忍耐才能開闢出康莊大道。——松下幸之助
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吉鴻昌
走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魯迅
世上本沒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王芸生
最美好的人生途徑就是創造價值。——池田大作
在科學的道路上,是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嶇小路上攀登的不畏勞苦的人們,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馬克思
記住,當人生之路陡峭之時,要保持沉著。——林肯
通往邪惡的路是平坦的。——柏拉圖
通往美德的道路漫長而又陡峭。——赫西奧德
信念是儲備品,行路人在破曉時帶著它登程,但願他在日暮以前足夠使用。——柯羅連科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李白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但丁
要想富,先修路。——俗語
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俗語
一個朋友一條路,一個冤家一堵牆。——俗語
條條道路通羅馬。——俗語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俗語
每一個成功者都有一個開始。勇於開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佚名
經典素材
「苗圃行動」助學捐款
(重走長征路)
2002年8月香港慈善組織「苗圃行動」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簽訂會議紀要,共同組辦「助學長征公益助學國際步行籌款」活動。
2004年10月15日,來自香港和內地的21名志願者再次踏上了長征之路。這些志願者將沿著當年紅軍的路線,從江西瑞金出發,途經廣東、廣西、湖南、貴州、雲南、四川、甘肅、寧夏等10多個省區,最後到達陝西吳起。期間將步行8038公里,歷時306天,最終將在2005年8月16日,也就是70年前紅軍長征勝利的同一天到達吳起。
不過,他們這次不是單純為了探險,除了重新走過二萬五千里外,他們還肩負了一個重任:募集2000多萬元助學捐款,以實現為西部貧困山村援建苗圃希望小學的夢想。香港籌委會主席梁建華先生為了籌辦這次活動,已經辭去了年薪百萬的工作,並將作為總領隊和夫人一起走完全程。他們是想喚起人們的關注,用一步一步行走的誠意,換來生活相對寬裕的人們對貧困老區的捐款。梁建華表示:「我們下決心,一定要走完的,就因為我們要走完全程,用行動去感召大家都來關心我們西部地區的基礎教育問題,有這個使命在裡面。」另外,助學長征還在每一個省設計了分段步行的參與方式,希望有更多的志願者,能在助學長征沿途,參加到他們的隊伍中來,幫助完成剩下的1000多萬的募捐任務。如果實現這樣的目標,他們就可以建立100所希望小學,以一所學校招300個學生計算,這個善舉10年時間就可以讓30萬名孩子實現讀書的夢想。
用筆尋找生命之路的史鐵生
(為生命找一條出路)
史鐵生(1951年~),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因為疾病,21歲時雙腿癱瘓,從1979年起開始陸續發表小說,其中《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均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我與地壇》還入選了高中語文教材。他對於寫作的寧靜和執著,對於生命的冷靜和超脫,對於親情的感悟和回憶,對於每一個關心他的人的友善和熱情,都讓人感動。
有人訪問他,讓他談談自己的寫作動機,「是什麼給予您如此大的寫作動力,源源不斷地有好作品奉獻出來? 」
他說:「我從雙腿殘疾的那天,開始想到寫作。孰料這殘疾死心塌地一輩子都不想離開我,這樣,它便每時每刻都向我提出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活著?——這可能就是我的寫作動機。就是說,要為活著找到充分的理由。
」他又引用《病隙碎筆》中的話:「我的寫作說到底是為了謀生。但分出幾個層面,先為衣食住行,然後不夠了,看見價值和虛榮,然後又不夠了,卻看見荒唐。荒唐就夠了麼?所以被送上這條不見終點的路。」「我其實未必合適當作家,只不過命運把我弄到這一條路上來了。左右蒼茫時,總也得有條路走,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筆去找。而這樣的找,後來發現利於這個史鐵生,利於世間一顆最為躁動的心走向寧靜。」
人類的進程
(人類的不斷探索之路)
100萬年之前,人類學會了直立行走,挺起胸膛,開闊了視野;
一千多年之前,人類遨遊了海洋,拓展了有限的生存空間;
一百多年之前,人類插上了翅膀,第一次成為三維空間的真正主人;
40多年之前,人類掙脫了地球引力,飛向了更加浩瀚無垠的宇宙空間。
人類的歷史,就是這樣一部不斷探索、不斷開拓、不斷進取的歷史。
從陸地到海洋,從海洋到大氣層,再從大氣層到外層空間,人類活動範圍的每一次飛躍,都大大增強了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進了人類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外層空間是地球稠密大氣層之外的空間,又稱為宇宙或太空。在1981年召開的國際宇航聯合會第32屆大會上,陸地、海洋、大氣層和外層空間分別被稱為人類的第一、二、三、四環境。
人類對第四環境的認識剛剛開始,太空浩瀚無垠,奧妙無限,期待著人類去認識,去開發。
用情意鋪就的路
(體育愛好者之路)
上海體育場外,有一條特別的小路,被稱為「體育愛好者之路」。它是用數千名市民認購的石塊鋪就的。在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石塊上,鐫刻著數千名認購者們各具特色的標記:有龍飛鳳舞的簽名,有充滿童趣的卡通形象,還有可愛的嬰兒小腳印……
然而,這條小路絕非是金錢的集聚,小路凝聚著上海市民對體育事業的支持,對八運會的關注,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的熱情。儘管只有幾百米,卻體現出一個城市的朝氣和凝聚力,以及對未來的無限暢想。
沒有一類工作叫「隨便」
(成功的道路是目標鋪成的)
羅斯福總統夫人在本寧頓學院唸書時,想在電訊業找一份工作。她的父親為她約好了去見他的一個朋友——當時擔任美國無線電公司董事長的薩爾洛夫將軍。
羅斯福夫人回憶說:「將軍問我想做哪種工作。我說隨便吧。將軍卻對我說,沒有哪一類工作叫『隨便』。他目光逼人地提醒我說:『成才的道路是目標鋪成的。』」
羅斯福夫人後來就是沿著目標鋪成的道路走下去的,歷史上,她是以社會活動家而不是以總統夫人的身份著稱於世的。
錫崖溝的修路史
(開闢通往外界的路)
古陵之地多壯俠——山西省陵川縣錫崖溝村奮發圖強、排除萬難的修路史,是這句話最好的註腳。1962年到1991年,歷經30年,耗費幾代人的精力,錫崖溝人在懸崖峭壁上用鋼釬、鎯頭和雙手,用鮮血和生命,鑿開了一條通往外部世界的路。
錫崖溝,位於陵川縣境最東端,晉豫兩省交界處,全村217戶人家、840餘人散居在面積為11.5平方公里的山溝裡。這裡群峰環列,洪壑萬丈,錫崖溝人世世代代在這幾乎與世隔絕的大山裡繁衍生息,每日在懸崖峭壁上爬行,不知有多少人為此喪命,多少農副產品被拋棄。
1962年秋,縣委領導來溝裡視察,坐騎竟被驚嚇而死,政府撥來3000元修路款,副書記楊文亮受命出征,從龍口炸開一個口子,錫崖溝才有了一條與外界連接的驢馱小道。20世紀70年代中期,溝裡人又謀劃著修條公路,兩次動工,均告失敗,「狼路」、「羊窯」成了歷史的見證。錫崖溝人沒有氣餒,更不會屈服。1982年11月1日,書記趙全妞帶領全村百餘名青壯年,手捧殷紅的雞血酒,又一次點響了向天險宣戰的炮聲。1986年1月在築路工程危急關頭,復員軍人宋志龍接任了支部書記。他和突擊隊員成年累月滾爬在隧道裡,排險情,攻難關。1991年6月28日,全長7.5公里的錫崖路勝利竣工,為修築這條路,溝裡人義務投工12.3萬個,動用土石23萬立方米,鑿通隧道1200米,老支書董懷躍、村民宋雙保為築路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但是,錫崖溝人終於走出了大山,溝裡人正在意氣風發地笑迎美好未來。
成功不像你想像的那麼難
(成功之路)
1965年,一位韓國學生到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他常到學校的咖啡廳或茶座聽一些成功人士聊天,有諾貝爾獎獲得者、學術權威和一些創造了經濟神話的人,他們幽默風趣,舉重若輕,把自己的成功看得非常自然和順理成章。他發現,國內一些成功人士為了讓正在創業的人知難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創業艱辛誇大了,欺騙了很多人。
他認為很有必要對韓國成功人士的心態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畢業論文《成功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難》提交給現代經濟心理學的創始人威爾·佈雷登教授。教授讀後,大為驚喜,這種現象雖然在東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還沒有一個人大膽地提出來並加以研究。驚喜之餘,他寫信給他的劍橋校友——當時的韓國總統樸正熙,說:「我不敢說這部著作對你有多大的幫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個政令都能產生震動。」
後來這本書果然伴隨著韓國的經濟起飛了,這本書鼓舞了許多人,因為它從一個新的角度告訴人們,成功與「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頭懸樑,錐刺股」沒有必然的聯繫。只要你對某一事業感興趣,長久地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因為上帝賦予你的時間和智慧夠你圓滿做完一件事情。後來,這位青年也獲得了成功,他成了韓國泛業汽車公司的總裁。
讓路的四則典故
(讓路是一種涵養)
德國詩人歌德,在魏瑪公園的一條僅容一人通過的小徑上散步,迎面走來了一個曾把他的作品貶得一文不值的批評家。兩人都站住了,那個批評家傲慢地說:「對一個傻子,我決不讓路!」「我卻相反。」歌德微笑著站到了一邊。
東漢光武帝的大將馮異,作戰勇敢,治軍嚴明,為人謙遜恭謹。在路上與其他官員相逢,總是把車引到一邊讓別人先過。每次征戰完畢,眾人爭功論賞,他總是躲避到大樹下不置一詞,被人稱為「大樹將軍」。可是隊伍整編時,眾將士都紛紛表示「願隨大樹將軍」。
《李自成》一書中有這麼一段:老將劉宗敏攻破洛陽,進入福王府,要騎馬進宮見小將張鼐,卻被門口的小校攔住了,小校說:「小張爺有令,不論何人馬匹,不得走進宮城。」
劉宗敏聽罷一愣,但一下就笑了,一聲「遵命」,繞道而行,此事傳遍全軍,誰也不敢不遵從小將之令了。老將以身作則,為小將樹立了威信。
宋仁宗趙禎嘉祐二年,22歲的蘇軾在汴京(今河南開封)應試,他光彩奪目的才華為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所欣賞。歐陽修讀了他的文章後說:「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可喜,可喜!」並預言未來的文壇將屬於蘇軾。
在他們成才之前
(自學走上成才路)
高爾基——店夥計、學徒、童工、廚工、麵包工人、碼頭苦力、鐵路職員;
奧斯特洛夫斯基——飯店小工、司爐徒工、電氣匠的助手、紅軍騎兵;
馬克·吐溫——印刷所學徒、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的領港員、內華達州的金礦工人;
傑克·倫敦——報童、罐頭廠工人、捕蠔人、小帆船上的水手、黃麻廠的粗工、洗衣工人、淘金者;
塞萬提斯——海軍小兵、海盜的奴隸、海軍部隊的採購員、稅吏;
都德——輔導教師、報紙撰稿人、公爵秘書;
惠特曼——雜役、木匠、排字工人、小學教員、新聞工作者、編輯;
以上這些著名作家都是靠自學走上成才之路的。
張騫通西域
(絲綢之路是溝通文明的紐帶)
公元前138~119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兩通西域,開闢了我國和西方的國際陸路交通道路,從此,一條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到達中亞、西亞甚至歐洲的「絲綢之路」正式開通。通過這條橫貫亞洲大陸古代東西貿易通道,從公元前2世紀到9世紀以絲綢為主的中外貿易往來非常頻繁,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和沿途各地的經濟繁榮,特別是對中國蠶桑絲綢技術的西傳起了巨大作用。
「絲綢之路」的路線並不完全固定,也非一條。其中以自喀什西南行的路線,通往印度、西亞乃至歐洲,最為重要。喀什古稱疏勒,按當地語意即為「絲綢集市」。兩漢時期,中西亞和歐洲尚未掌握育蠶取絲技術,經絲綢之路不僅大量販運中國的絲織品,同時也大量西運蠶絲作為絲織原料。後來蠶桑技術傳到今新疆和闐地區、克什米爾一帶,以及波斯、拜占庭和阿拉伯等地,羅馬和拜占庭多以中國絲綢為貴。通過這條通道,西方各國的農作物、玻璃、呢絨等也傳入我國。絲綢之路歷經隋唐,不斷開拓發展,從西漢直到明代,延續了1500餘年,這條紐帶把埃及、拜占庭、波斯灣、希臘和中國聯繫起來,成了東西方文化的往來之路。19世紀末,德國地理學家希特霍芬首先使用了「絲綢之路」這一名稱。
衛靈公聽聲辨人
(行路也講究禮儀)
半夜,衛靈公跟南子對坐閒談,聽見王宮外面的馬路上,一輛馬車遠遠馳來,從車輪跟路面接觸震動發出的聲音,可以推斷車上坐著一個人。
馬車一步一步來到王宮門外,車聲稍稍停頓一下又響了起來,現在的聲音跟剛才的不同,車上的人顯然已經下車。馬車走過王宮大門以後,重新又恢復了較為深重的響聲,馬車的主人又回到了車上。
衛靈公對南子說,車上的人一定是蘧伯玉。第二天一問,果然不錯。南子問衛靈公是怎麼知道的,衛靈公說,依照規定,坐車的人經過王宮門外要下車步行。當時深更半夜,路上連一個行人也沒有,除了蘧伯玉這樣的君子,誰還肯守這個規矩?
意林故事
給別人留路
在沙漠的兩邊,有兩個村莊。到達對方,如果繞沙漠走,至少需要二十天;如果橫穿沙漠,三天就能抵達,但橫穿太危險,許多嘗試的人都沒回來。
有一天,一位智者經過這裡,讓村裡人栽了幾千株胡楊樹苗,每半里一棵,從這頭一直到沙漠那端的村莊。智者告訴大家:「如果這些胡楊有幸成活了,你們可以沿著胡楊樹來來往往;如果沒有成活,那麼每一次行路者經過,都將枯樹苗拔一拔,插一插,以免被流沙淹沒。」不幸,這些胡楊樹苗全被烤死,成了路標。大家記著智者的忠告,沿著路標平平安安走了幾十年。
這年村裡來了一個僧人,要到對面的村莊去化緣,大家便把智者的忠告告訴他。僧人帶了水和乾糧上路了,他走得兩腿酸痛,渾身乏力,眼前依舊是茫茫黃沙。看到那些就要被流沙淹沒的路標時,他想:反正我就走這一次,淹沒就淹沒吧,所以沒有伸出手去拔一拔。遇到那些被風暴捲得搖搖欲倒的路標,也沒有伸出手去插一插。
當走到沙漠深處時,驀然間飛沙走石,路標不見了蹤影,有的被流沙淹沒了,有的被風暴捲走了,僧人再也找不到前進的方向了。在氣息奄奄的那一刻,他十分懊悔:如果自己能按照大家吩咐的那樣做,那麼即使沒有了進路,還可以擁有一條平平安安的退路啊!
是的,給別人留路,其實就是給我們自己留路。
生活之路從設定目標開始
比塞爾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顆明珠,每年有數以萬計的旅遊者來到這兒。可是在肯·萊文發現它之前,這裡還是一個封閉落後的地方,據說這兒沒有一個人能走出大漠,從這兒無論向哪個方向走,最後都還是轉回出發的地方。為了證實這種說法,他做了一次試驗,從比塞爾村向北走,結果三天半就走了出來。
肯·萊文非常納悶,他雇了一個叫阿古特爾的比塞爾人,讓他帶路,看為什麼比塞爾人走不出來呢?他們帶了半個月的水,牽了兩匹駱駝,肯·萊文收起指南針等現代設備,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後面。走了大約八百英里的路程,第十一天的早晨,他們果然又回到了比塞爾。
這一次肯·萊文終於明白了,比塞爾人不認識北斗星,在一望無際的沙漠裡,只是憑著感覺往前走,這樣他會走出許多大小不一的圓圈,最後的足跡十有八九是一把捲尺的形狀。比塞爾村處在浩瀚的沙漠中間,方圓上千公里沒有一點參照物,若不認識北斗星又沒有指南針,想走出沙漠,確實是不可能的。
肯·萊文在離開比塞爾時告訴阿古特爾,你只要白天休息,夜晚朝著北面那顆星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爾照著去做,三天之後果然來到了大漠的邊緣。阿古特爾因此成為比塞爾的開拓者,他的銅像被豎在小城的中央。銅像的底座上刻著一行字: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
最短的路不是最快的嗎
有一天,一個小職員正在趕著上班,這天他的公司有一個很重要的會議,會議中的表現關係到他能否升職,所以不能遲到。無奈他的鬧鐘卻在早晨壞掉了,最糟糕的是還有二十分鐘會議便要開始了。小職員惟有改乘出租車,希望能趕得及參加會議。
好不容易才給他攔到了一輛出租車,匆匆忙忙上車後,他便對司機說:「司機先生,我趕時間,拜託你走最短的路!」
司機問道:「先生,是走最短的路,還是走最快的路?」 小職員好奇地問:「最短的路不是最快的嗎?」
「當然不是,現在是繁忙時間,最短的路都會交通堵塞。你要是趕時間的話便得繞道走,雖然多走一點路,卻是最快的方法。」
聽了司機的話,小職員最後還是選擇走最快的路。途中他看見不遠處有一條街道交通堵塞得水洩不通,司機解釋說那條正是最短的路。司機所言沒錯,多走一點路果然暢通無阻,雖然路程較遠,卻很快便到達目的地。
人總喜歡走捷徑,希望不勞而獲,然而,捷徑雖然是最短的路,卻未必是最快的。
出門勤問路
有一個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為學歷最高的一個人。有一天他到單位後面的小池塘去釣魚,正好正副所長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釣魚。他只是微微點了點頭,這兩個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會兒,正所長放下釣竿,伸伸懶腰,「噌噌噌」從水面上如飛地走到對面上廁所。博士眼睛睜得都快掉下來了。水上漂?不會吧?不久,正所長上完廁所又「噌噌噌」地從水上漂回來了。怎麼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問,自己是博士生哪!
過一陣兒,副所長也站起來,走幾步,「噌噌噌」地漂過水面上廁所。這下子博士更是差點昏倒:不會吧,到了一個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生也內急了。這個池塘兩邊有圍牆,要到對面廁所非得繞十分鐘的路,怎麼辦?
博士生也不願意問,憋了半天後,也起身往水裡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過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過。只聽「咚」的一聲,博士生栽到了水裡。兩位所長將他拉了出來,問他為什麼要下水,他問:「為什麼你們可以走過去呢?」
兩位所長相視一笑:「這池塘裡有兩排木樁子,由於這兩天下雨漲水正好在水面下。我們都知道這木樁的位置,所以可以踩著樁子過去。你怎麼不問一聲呢?」
尊重經驗的人,才能少走彎路。一個好的團隊,也應該是學習型的團隊。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一群蛤蟆在進行競賽,看誰先到達一座高塔的頂端。周圍有一大群圍觀的蛤蟆在看熱鬧起哄。競賽開始了,由於大伙都不信有誰能到達那座塔的頂端,只聽到一片噓聲:「太難為他們了!」「這些蛤蟆無法達到終點……無法達到終點……」
蛤蟆們開始洩氣了,可是還有一隻蛤蟆在奮力向前摸索著向上爬去。圍觀的人們繼續喊著:「……太艱苦了!你們不可能到達塔頂的!」其他的蛤蟆都被說服停下來了,只有那只蛤蟆一如既往繼續向前並且更加努力地向前。
比賽接近尾聲,其他蛤蟆都半途而廢,只有那只蛤蟆令人不解,一直堅持了下來,竭盡全力到達了終點。
其他的蛤蟆都很好奇,想知道為什麼它能夠堅持下來,一隻蛤蟆向前詢問,結果發現……它是一隻聾蛤蟆!
成功之路上謹防誘惑
從前有一個聖人,深深感覺到慾望的可怕,於是棄絕塵世,在深山修行。他在深山修行了幾十年,自己宣稱已經斷絕了人間的一切情慾,因此,大家尊稱他為「聖人」。
有一天,他帶著弟子從山上到城市,在過街的時候突然看見一位美麗無比的女人,美到無法用詩句來形容。
就在那一刻,聖人迷失了,他在心裡升起了巨大的熱情,像狂風暴雨一樣的傾慕,像雷霆閃電一樣的迷戀,他瘋狂地想要離開弟子去追隨那美麗的女人。
畢竟他還是一個聖人,在頃刻間,他察覺到自己火熱的情慾,立刻收斂自己,帶著弟子踉踉蹌蹌地過街了。
弟子看到老師的失態,內心升起了很大的疑惑。
聖人帶著弟子回到山上的茅屋,對弟子說:「成道之路是艱難的,如果有任何東西擾亂我們成道,就要毀滅它。今天,我的眼睛害我差一點誤入歧途,因此,我要摧毀它!」
當著弟子的面,聖人用雙手把自己的眼睛挖了出來。
應用與創新
問路與闖路
有句俗話說:「好問的人迷不了路」,還有句話「有嘴就有路」,問路是出門時最平常的事情了。精明的人出門帶地圖,膽小的人出門總問路,無論如何,問路都是出門人必須具備的能力。有沒有人不問路的呢?有,那就是闖路的人,這些不是愚人就是英雄。
有一個哲理故事,說智者和愚人來到如網狀錯綜複雜的路口,智者當然是憑借聰明才智理清每一條線路,而愚人根本不看,大踏步地踏著網闖過去,結果,愚人傷痕纍纍地走了出去,而智者還在那裡焦頭爛額地理線呢。這其實是一個關於智慧和勇氣的故事,它啟示我們,做人有時候不能一味依靠聰明,還要靠勇氣。人生的道路上,常問路固然有效,但在特殊的形勢下,在無法分辨方向和目標的時候,大膽地闖過去是最好的方法,條條大路通羅馬,不必在乎會多繞圈子多走路,只要相信你一定會達到目標。
還有一個關於闖路的故事,這次是英雄。拿破侖要走一條「死亡之路」,不知道是否能走過去。事前先派工程技術人員前去探路,但探路的人回來卻不確定,只說「也許吧」。這個小個子也不理會技術人員講的困難,當即下令:「那麼,前進!」40天後,這支隊伍就爬過了阿爾卑斯山的陡壁,突然出現在意大利的平原上。英雄也會闖路,但是他們的勇敢不是魯莽,他們是綜合考慮了各種因素才作出的決策,所以其中有智慧的成分。不過,無論常人還是英雄,這種闖路的勇敢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