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


每一個生命都有獨特的價值

珍愛生命,健康成長

生命帶來希望

每個生命都有生存的權利

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

生命能創造奇跡

維護生命的尊嚴

生命短暫,要充分實現其價值

生命不斷延續,匯成歷史長河


 名言


我一直深信,沒有一種東西是永遠屬於我們的。生命好比旅行,也許在旅程中我們會擁有某些東西,但是終究不能帶走它。——范思哲

我們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實實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給我們的重負,才是一個勇者。到了驀然回首的那一瞬間,生命必然給我們公平的答案和又一次乍喜的心情。——三毛

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還是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三毛

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是在於接受,也不是在於爭取。——巴金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雷鋒

生命,那是自然付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諾貝爾

生命的用途並不在長短而在我們怎樣利用它。許多人活的日子並不多,卻活了很長久。
——蒙田
 

生命的多少用時間計算,生命的價值用貢獻計算。——裴多菲

你熱愛生命嗎?那麼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富蘭克林

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愛因斯坦

懂得生命真諦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長。——西塞羅

自由人最少想到死,所以他的智慧不是關於死的默念而是關於生的沉思。——斯賓諾莎

生命在閃耀中現出絢爛,在平凡中現出真實。——伯克

芸芸眾生,孰不愛生?愛生之極,進而愛群。——秋瑾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

非其義,君子不輕其生;得其所,君子不愛(吝惜)其死。——白居易

在我們瞭解什麼是生命之前,我們已將它消磨了一半。——赫伯特

  
 經典素材


海嘯中捨己救女的偉大母親
(母愛讓生命延續)


2004年12月30日,澳大利亞《悉尼先驅報》報道了一個海嘯中的感人故事。

26日早上,31歲的澳洲女律師阿莎·巴拉姍德拉一家駕駛著小型貨車,到加勒市的一個旅遊小鎮遊玩,半路上他們遭遇到了巨大的海浪,汽車被巨浪沖走並淹沒。阿莎奮力將家人從車內救出,可是一個巨浪又將一家人衝散。手拉著手,緊緊靠在一起的阿莎母女被衝到另外一幢房子旁,她們抓住房子的一角準備向上爬。由於房子大部分已經被海浪沖毀,剩餘的殘骸只能容納一人的重量,如果兩人都爬上房頂,房子也將倒塌沉入水中。偉大的母親在生死一瞬間做出了最後決定,她鬆開手,流著淚,大聲地向女兒喊:「繼續往上爬。不,阿莎,我開始沉下去了,你先爬,你在前面……」母親還未說完,無情的巨浪便將她的話語掩蓋,將她捲入水中,永遠沉了下去。

兩天後,阿莎和倖存下來的父親一起,在當地的臨時停屍房內找到了母親的屍體。後來,聲淚俱下的她回憶道:「我的母親還是那樣美麗,她穿著華麗,戴著她的珠寶躺在鮮花中。我多麼希望自己跟隨母親一起死去,因為現在的我已經是一個毫無知覺的空殼,我將在未來50年內,一直流著眼淚從睡夢中醒來,我多麼後悔當初沒有讓自己死去,救活母親。」

廢除死刑的進程
(敬畏生命,從慎用死刑開始)


關於死刑的存與廢問題,在世界範圍內已經爭論了200多年。自從1764年意大利學者貝卡利亞提出廢除死刑的見解以來,人們從尊重生命權和天賦人權的角度,對廢除死刑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論證。由於死刑有著久遠的歷史,它既是一個最古老的刑罰方法,又是一個被認為具有最大威懾力的刑罰方法,因此人們對於死刑的存與廢,產生了重大的分歧,始終沒有得出統一的廢除死刑的結論。就世界範圍的情況來看,歐盟各國事實上已經廢除了死刑。

1966年,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第6條規定,不得任意剝奪人的生命,並強調,在未廢除死刑的國家,只能對犯有「最嚴重罪行」的人判處死刑。1989年,聯合國又通過了《聯合國廢除死刑公約》(第二選擇議定書),要求每一締約國應採取一切措施在其管轄範圍內廢除死刑。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已有111個國家在法律上或事實上廢除了死刑。自1990年起,平均每年有3個國家廢除死刑。我國的香港、澳門也已廢除死刑。在發達國家中仍執行死刑的,現在僅剩美、日兩國。

死刑的廢除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縱觀整個人類刑罰的發展史,各國的刑罰都是由苛酷到輕緩,由殘酷到人道,這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是相適應的。就死刑而言,僅它的執行方法就變得越來越文明,而且各國都是越來越少地使用死刑。

 

珍愛生命,預防自殺
(輕生是對生命的褻瀆)


2003年9月10日,是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自殺預防協會共同確定的第一個「世界預防自殺日」,自殺已經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資料顯示我國每年有28.7萬人死於自殺,是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是國際平均數的2.3倍),自殺已成為中國全部人口第五位、15至34歲人口第一位的死因。

1897年,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迪爾凱姆寫下了著名的《自殺論》,書中寫道:自殺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並知道會產生這種結果的某種積極或消極的行動直接或間接地引起的死亡」。他認為,「自殺必須列為不道德的行為」。有人說,自殺的人只是傷害他自己,迪爾凱姆認為這是錯誤的,因為面對自殺事件,社會也受到了損害。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一個人的自殺會使6個家人或朋友的生活深受影響。根據這一推算,中國每年有150萬人承受著自殺事件帶來的嚴重心理創傷。在每年疾病給中國造成的經濟負擔中,自殺帶來的經濟負擔佔五分之一,佔第一位。

生命的意義不僅屬於個體,更屬於社會。關注生命,預防自殺,是現代社會走向文明的表現。善良的人們,請珍惜自己的生命!

 

林徽音的三次拚搏
(向死神討取時間)


林徽音是我國建築學界的一代才女,人們印象中的她賢淑文弱,瘦削而多病,但她為了和丈夫梁思成寫作《中國建築史》,卻甘願風塵僕僕輾轉於鄉間小道,在艱苦的條件下徒步考察。此時的她肺部和腎臟已經嚴重受損,但她為了完成最後的工作,不惜將整個生命賭上去,從死神那裡奪取了十年的時間,完成了最後的三次拚搏:第一次是參與設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繪圖、試做、討論、修改都在病中完成,1950年全國政協一屆二次大會上,在毛主席提議下全體起立鼓掌通過這個設計,那時她已經病弱得幾乎不能從座椅上站起來;第二次是搶救景泰藍,她帶學生跑工廠作坊,才使得這種國寶工藝不致失傳並且發展壯大,這時的她,肺佈滿空洞、腎切除一側、結核菌已蔓延到腸了,一天只吃二兩飯,只睡四五小時覺;第三次拚搏是參與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主要承擔紀念碑底座裝飾浮雕設計。1955年4月1日,因為長期積勞,病情惡化,她在同仁醫院走完了51年的生命歷程,這位柔弱女子就這樣勇敢地與死神奮戰到最後一刻,從它那裡多爭到了十年時間,給我們新中國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生命和人類的起源
(神奇的生命之初)


生命的起源應當追溯到與生命有關的元素及化學分子的起源,大約在66億年前,銀河系內發生過一次大爆炸,其碎片和瀰漫物質經過長時間的凝集,大約在46億年前形成了太陽系,作為太陽系一員的地球也在46億年前形成了。生命的構成元素如碳、氫、氧、氮、磷、硫等是來自「大爆炸」後元素的演化。在星際演化中,某些生物單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於星際塵埃或凝聚的星雲中,接著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條件下產生了像多肽、多聚核甘酸等生物高分子。通過漫長的演化最終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統,即具有原始細胞結構的生命。地球上生命物體的出現是距今約35億年前的事,最初誕生的是細菌及浮游生物(池塘中生長的水藻的同類)。浮游生物利用太陽光及地球表面的二氧化碳繁殖(碳酸同化作用),同時產生氧氣。後來這些氧氣形成了今天地球的空氣,使魚、鳥、爬蟲類、恐龍以及人類等利用氧氣的高級生物得以生存。人類的祖先猿人是在距今約100萬年前誕生的。如果將生命物體誕生至今的時間比作一年來看的話,人類的生日應該是12月31日晚9點半左右。各種生物中人類的誕生是最晚的,然而,正是人類在急遽地改變著地球的環境。

 

捨生取義的譚嗣同
(放棄生命喚醒世人)


1898年,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英勇就義,譚嗣同是變法的主將之一,在被捕之前他有過幾次逃生的機會,但是他都拒絕了。

梁啟超勸他一起去日本時,他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後來又有人勸他逃走,他又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他下定死的決心,以期喚醒後來有志圖強的人。不幸被捕後,他在獄中大義凜然,神情自若,並在獄壁上寫了一首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張儉,東漢人,因為彈劾宦官侯覽,被迫害逃亡,人們看中他的品德,都願接納他。杜根,東漢安帝時郎中,因上書要求臨朝聽政的鄧太后還政於皇帝,觸怒太后,被害險些致死。譚嗣同相信康、梁等逃出後會有人接納,自己則願作忍死的杜根。他們的去和自己的留,是肝膽相照的,猶如那巍巍的崑崙山一樣。)

9月28日,他和其他五君子一起被押赴刑場,行刑前,譚嗣同高聲朗誦道:「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大聲呼罷,哈哈大笑。上萬圍觀的人,無不潸然淚下。雖然戊戌變法最後失敗了,但是他為國富民強甘願獻身的精神將彪炳史冊。

 

動物學家的最後時刻
(生命與職責)


67歲的動物學家卡爾?施密特博士是芝加哥自然博物館的研究員。一天下班後,一個人留在實驗室裡繼續觀察美洲的毒蛇,不幸被蛇咬傷。當時電話打不出去,他自知性命難保,但依然鎮定自若。為了給後人留下科學研究的資料,他記錄下自己垂危時的感覺:「體溫很快升到39℃,胃劇痛,燥熱,耳鳴,眼皮痛,睜眼困難……四小時了,口鼻開始出血……看不見體溫表了,情況非常嚴重……疼痛消失,呼吸困難,全身癱軟,開始腦充血了……」這位科學家在被毒蛇咬傷5個小時後與世長辭了。

 

135歲的愛迪生
(充分利用就是對生命的延長)


愛迪生是美國的發明大王,人類現代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從12歲當報童開始,就一直進行著孜孜不倦的學習和不懈的實驗,從16歲發明電話自動撥號機起,一生中竟有1000多項發明創造。在工作中,愛迪生相信的是「勤奮加恆心」。他常常廢寢忘食,在實驗室裡一待就是一天一夜。他每天工作的時間都在18個小時以上,若用平常人一生的工作時間來計算,他的生命早就成倍地增長了。因此,在79歲生日那天,他風趣地說:「我已經是135歲了。」即使在80高齡的時候,他白天仍在實驗室一工作就是一整天,晚上還要在書房裡讀3~5小時的書。正如他所言:「停止就意味著生銹。必須經常收穫,而不能一生只收一次。」有時,採訪者會問他準備何時退休,愛迪生回答有兩種方式:其一是「葬禮之前」;其二是「當醫生搬來氧氣瓶時」,這樣的回答正好解釋了愛迪生的那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

 

拜倫投筆從戎
(為正義事業獻出生命)


為了幫助希臘人民起來反對土耳其的壓迫,1822年,英國詩人拜倫毅然參軍。在希臘,他不再像一個執筆的詩人,儼然一個執劍將領似的工作起來。他被舉薦接受了總督的稱號,和希臘領袖們進行會談,參與組織防禦和準備進攻的活動。他關心後勤、給養、醫藥以及訓練新兵等工作,同時幫助設法加強軍紀,安排交換戰俘,組織反間諜鬥爭。他還把個人所能得到的全部資財,慷慨地捐獻出來。

艱苦的野營生活損耗了拜倫的體力,他生熱病了。病重期間,拜倫一邊發高燒,一邊反覆地囈語著:「前進!前進!」臨終時,他說道:「我已經把自己的時間、資財和健康全部獻給了它——現在把生命也獻給了它!希臘,希臘,我還能為你做些什麼呢?」

 

捐獻器官
(饋贈,生命的另一種延續)


一美國青年在一場車禍中不幸喪生,根據他生前的願望,醫生摘取了他身上所有可供利用的器官,兩隻腎臟分別移植給當地和歐洲的兩名腎功能衰竭者,心肺和肝臟分別移植給兩名瀕臨死亡的患者,兩隻眼球給兩個失明者作了角膜移植。這位青年捐贈的生命禮物,使四個垂死者重獲新生,兩個盲人重見光明。當記者訪問這個青年母親時,她說,我為兒子的行為感到驕傲,同時她還感謝那些接受她兒子器官的人,他們使她兒子的一部分在他們體內存活,她兒子的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得以延續。看到他們,就像看到自己的兒子!


 意林故事


這條小魚在乎


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個男人來到海邊散步。他一邊走一邊注意到,在淺灘的淺水窪裡,有許多被昨夜的風雨捲上來的小魚。它們被困在淺水窪裡,回不了大海,雖然近在咫尺,被困的小魚,也許有幾百條,甚至上千條。用不了多久,淺水窪裡的水就會被沙礫吸乾,被太陽蒸乾,這些小魚就會幹死的。

男人繼續往前走,他忽然看見前面有一個小男孩,走得很慢,並且不停地在每一個水窪旁彎下腰,他在揀起水窪裡的小魚,並且把它們用力扔回大海。男人停下來,看著男孩,看他拯救它們的生命。

終於,這個男人忍不住了,他走過去:「孩子,這水窪裡的魚有幾千條幾百條,你是救不過來的。」

「我知道。」男孩頭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為什麼還扔?誰在乎?」

「這條小魚在乎,還有這條小魚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

 

熱愛生命


我對某些詞語賦予特殊的含義。拿「度日」來說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時候,我將「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陰」;而風和日麗的時候,我卻不願意去「度」,這時我是在慢慢賞玩,領略美好的時光。壞日子,要飛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來細細品嚐。「度日」、「消磨時光」的常用語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習氣。他們以為對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將它打發、消磨,並且盡量迴避它,無視它的存在,彷彿這是一件苦事、一件賤物似的。至於我,我卻認為生命不是這樣的,我覺得它值得稱頌,富有樂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還是如此。我們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賜,它是優越無比的,如果我們覺得不堪生之重壓或是白白虛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們自己。
「糊塗人的一生枯燥無味,躁動不安,卻將全部希望寄托於來世。」

不過,我卻隨時準備告別人生,毫不惋惜。這倒不是因生之艱辛或苦惱所致,而是由於生之本質在於死。因此只有樂於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享受生活要講究方法。我比別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為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時光無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份量。我想靠迅速抓緊時間,去留住稍縱即逝的日子;我想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的光陰。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暫,我愈要使之過得豐盈飽滿。(蒙田《熱愛生命》)

 

生命最寶貴


在非洲一片茂密的叢林裡走著四個皮包骨頭的男子,他們扛著一隻沉重的箱子,在茂密的叢林裡踉踉蹌蹌地往前走。

這四個人是:巴裡、麥克裡斯、約翰斯、吉姆,他們是跟隨隊長馬克格夫進入叢林探險的。馬克格夫曾答應給他們優厚的工資,但在任務即將完成的時候,馬克格夫不幸得了病而長眠在叢林中。
這個箱子是馬克格夫臨死前親手製作的。他十分誠懇地對四人說道:「我要你們向我保證,一步也不離開這只箱子。如果你們把箱子送到我朋友麥克唐納教授手裡,你們將分得比金子還要貴重的東西。」

終於有一天,他們經過千辛萬苦走出了叢林。四個人急忙找到麥克唐納教授,迫不及待地問起應得的報酬。教授似乎沒聽懂,只是無可奈何地把手一攤,說道:「我是一無所有啊,噢,或許箱子裡有什麼寶貝吧。」於是他打開了箱子,大家一看,都傻了眼,滿滿一堆無用的木頭!

「這開的是什麼玩笑?」約翰斯說。

「屁錢都不值,我早就看出那傢伙有神經病!」吉姆吼道。

「比金子還貴重的報酬在哪裡?我們上當了!」麥克裡斯憤怒地嚷著。

此刻,只有巴裡一聲不吭,他想起了他們剛走出的密林裡,到處是一堆堆探險者的白骨,他想起了如果沒有這只箱子,他們四人或許早就倒下去了……巴裡站起來,對夥伴們大聲說道:「你們不要再抱怨了。我們得到了比金子還貴重的東西,那就是生命!」

 

生命的過程不可預知


曾經,有個小孩問過我:「初升的太陽是什麼樣的?」我沒有回答他,搖搖頭,悄悄走了。

接著,一位中年人問我:「中午的太陽是什麼樣的?」我同樣沒有回答,還是搖搖頭,走了。

後來,有位老年人問我:「夕陽是什麼樣的 ?」我也沒有回答,依然悄悄走開。

我其實很想解決這些問題。可我無從下手,因為它是那麼深奧。我無法知道:一個人的命運究竟會怎樣。

初升的太陽,曚曚矓矓,誰敢預料它這一天能不能輝煌?

中午的太陽,那麼強烈,那麼富於變化,誰敢說它能堅持到傍晚?

傍晚的太陽,那點餘暉少得可憐,誰敢斷定它能持續多久?

太陽如此,生命亦如此。

 

人生的辛酸寓言


第一天,神創造了一頭牛,對牛說:「你要整天在田里替農夫耕田,供應牛奶給人類飲用。你要工作直至日落,而你只能吃草。我給你五十年的壽命。」牛抗議:「我這麼辛苦,還只能吃草?我只要二十年壽命,餘下的還給你。」神答應了。

第二天,神創造了狗。神對狗說:「你要站在門口吠。吃主人吃剩的東西。我給你二十年的壽命。」狗抗議:「整天坐在門口吠?我要十年好了,餘下的還給你。」神答應了。
第三天,神創造了猴子。神跟猴子說:「你要娛樂人類令他們歡笑。你要表演翻觔斗,而你只能吃香蕉。我給你二十年的壽命。」猴子抗議:「要引人們發笑,表演雜技,還要翻觔斗,這麼辛苦,我活十年好了。」神答應了。

第四天,神創造了人。神對人說:「你只需要睡覺、吃東西和玩耍,不用做任何事情,只需要盡情享受生命。我給你二十年的壽命。」人抗議:「那麼好的生活只有二十年?」神沒說話。人對神說:「這樣吧。牛還了三十年給你,狗還了十年,猴子也還了十年,這些都給我好了。那我就能活到七十歲。」神答應了。

這就是為什麼頭二十年我們只需要吃飯、睡覺和玩耍;以後的三十年我們整天工作養家;接著的十年,我們退休了,整天留在家裡,坐在門口旁邊「吠」客人;最後的十年,我們表演雜耍來娛樂自己的孫兒。

 

生命的力量


有人問:世界上什麼東西的氣力最大?回答紛紜得很,有的說「像」,有的說「獅」,有人開玩笑似的說是「金剛」。結果,這一切答案完全不對,世界上氣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種子。一粒種子所可以顯現出來的力,簡直是超越一切。

人的頭蓋骨,結合得非常緻密與堅固,生理學家和解剖學者用盡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開來,都沒有這種力氣,後來忽然有人發明了一個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種子放在要剖析的頭蓋骨裡,給它以溫度與濕度,使它發芽,一發芽,這些種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將一切機械力所不能分開的骨骼,完整地分開了,植物種子力量之大,以至於此。

這也許特殊了一點,常人不容易理解,那麼,你看見筍的成長嗎?你看見過被壓在瓦礫和石塊下面的一棵小草的生長嗎?它為了嚮往陽光,為了達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塊如何重,石塊與石塊之間如何狹,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頑強不屈地透到地面上來,它的根往土壤裡鑽,它的芽往地面上挺,這是一種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塊,結果也被它掀翻,一粒種子的力量之大,竟至如此。

沒有一個人將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確是世界無比。這種力,是一般人看不見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這種力就要顯現,上面的石塊,絲毫不足以阻擋,因為它是一種「長期抗戰」的力,有彈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韌性,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力。

 

樹立敬畏生命意識


有兩則新聞放在一起讓人感觸頗多。

一則是,一外省男子站在廣州市廣園西路通往酒店旁邊的天橋上對著橋下京廣鐵路邊的高壓線撒尿,由於尿液導電,他「被燒成烤鴨」。另一則是,台灣島內一周姓女子三番五次跳樓,消防單位10次救援,至少已經花掉100萬元社會成本。

「對高壓線撒尿被燒成烤鴨」,這是廣東那家媒體赫然為前一則新聞作的標題。這個標題以及報道中的有些詞語讓人覺得很不舒服。或許這個記者是個很幽默的人,寫什麼東西都沒有忘記想讓人笑那麼一下。但是,這次我雖然讀懂了他的幽默,但我卻怎麼也笑不出來。因為,這位記者這次「幽」的是生命逝去的「默」,我看到的分明是對生命的嘲弄。對於一個生命的逝去,其他人所抱的態度,體現了「其他人」的生命意識。而對於生命,我們這個社會的倫理底線應該是敬畏,只有全社會都樹立了敬畏生命意識,一個人的生命才會最大限度地得到保障。

這不由得使我對後一則新聞中對生命的敬畏意識感到由衷的敬仰。一個女子兩年內自殺10次,消防單位10次進行救援,且為救援該女子至少已花掉100萬元的社會成本,其背後突顯的就是生命為本的意識。一個女子兩年內自殺10次,我們可以說她是在「折騰」。但是消防單位對該女子進行的10次救援,卻一點兒也不是「折騰」。因為對於生命,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有所敬畏。


 應用與創新


再渺小的生命也是優雅的


生命來之不易,地球上的生命都經歷了幾十億年的演變,才得以發展成熟。每個個體的生命也是經歷了艱辛的孕育才得以呱呱墜地。所以,每一個生命都是高貴的,珍貴的。但在人類的眼中,生命是有高低貴賤之分的,那些渺小卑微的生命總是讓我們不屑一顧。

比如蝸牛,我們眼中的它是個膽小鬼,到哪都得背著沉重的殼,彷彿全世界都要害它,趁它不注意便會刺痛它,它時時刻刻都得做好防護準備。這種警惕洩露了內心的怯懦,它太膽小了。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絕對成不了大事。

但是,在我看來,再渺小的生命也是優雅的,蝸牛背著這樣一個大大的殼,孤獨前行在漫長的道路上,如同一個騎士一般優雅。法國導演雅克?貝漢的影片《微觀世界》中,有這樣一個片斷:兩隻蝸牛在路上相遇了,一隻蝸牛伸出了觸角,在另一隻面前輕輕舞動了一下。對方看出了它的問候,也伸出觸角來。接著,兩隻蝸牛分別從堅硬的殼裡探出身體,嘗試著一點一點接近,繼而開始交錯,重疊,纏繞。在明亮的光線照耀下,它們白亮的身體相擁在了一起。像久別重逢的情人,又像他鄉相遇的故交,兩個生命水乳交融地融合在了一起。如果你看過,一定也會為這至美的畫面歎服。當一個生命個體衝破心的壁壘,不為任何目的和私利,與另一個同樣純粹的生命相遇,乃至相擁時,生命就會煥發出它原本純淨而絢麗的光芒。 蝸牛是樂觀的,畢竟,殼保護了它,它就有責任有義務背負它。殼雖重,它也心甘情願毫無怨言。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人們都能像蝸牛這樣,敢於承擔責任,這世界就更美好了。所以我讚美這些渺小的生命,因為它們的優雅,因為它們的勇於承擔。

 

生命,寓於不成熟


從我們一出生起,大人就希望我們快快長大,似乎整個世界都這樣期望著。我們也從小就巴望著,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成熟就真的那麼美好嗎?我很困惑,難道不成熟就是簡單幼稚?難道簡單幼稚就一定不好?生命就是為了成熟然後衰老,然後死亡嗎?

有人對我說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她在家煮瓜子,中途斷電,有一鍋瓜子沒能煮熟,她把瓜子放在一個大飯盒上。後來,她發現,沒煮熟的瓜子生出了嫩芽,旁邊茶盤中煮熟的瓜子卻沒有生芽。
我明白了,人和瓜子有同性之處,徹底成熟了,就失去了生命力。真正的生命寓於不成熟之中。這給我們這樣的啟示:不要害怕不成熟,只要是有生命力的事物,不成熟恰恰是它向上發展的力量源泉;不要等待成熟後才去實施你的計劃,這樣永遠沒有成熟。因為走向成熟的力量是不成熟。人生中,要想成功,就要在競爭中把握不成熟、利用不成熟。所以,以後如果有人這樣跟你說:「你真幼稚,趕快成熟起來吧!」請你鄭重地告訴他:「不,生命,寓於不成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