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制度已嚴重地阻礙著新的生產力的發展。明代中葉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到鴉片戰爭前,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佔據中國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土地兼併日趨嚴重,成為全國的普遍現象。吏治敗壞,封建專制發展到了極點。清政府用「四書」、「五經」將人們的思想禁錮起來,對不滿情緒或評議時政者,實行殘酷鎮壓。國防空虛,軍備廢弛。對外關係上,清王朝長期實行閉關政策,嚴重地阻礙著中國對外貿易和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
隨著清朝統治的日趨腐敗和對人民剝削壓迫的加重,國內階級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群眾的反抗鬥爭此伏彼起。清王朝的統治面臨深刻的危機,中國封建社會已經走到了它的盡頭。
法國是僅次於英國的資本主義國家,到鴉片戰爭前夕,法國工業產量居世界第二位。美國在鴉片戰爭前夕資本主義工業並不發達,但它正處於上升階段。19世紀30年代,美國資產階級正向南部劫掠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的土地,排除歐洲資本主義在拉丁美洲的勢力,全面控制市場,因此,美國在19世紀中葉沒有足夠的力量侵犯中國。美國充當了英國侵略者的幫手,追隨英國侵入中國。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後,資本主義工商業迅速發展。俄國從北面虎視眈眈注視著中國,隨時準備奪取中國的領土。
19世紀4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攜工業革命的雄風,蒸蒸日上。歐美列強為了擴大商品市場,爭奪原料產地,加緊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動,中國的周邊國家和鄰近地區,陸續成為它們的殖民地或勢力範圍。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古老國家,自然成為殖民主義者侵略擴張的新對象。
鴉片貿易給英國資產階級、英印政府、東印度公司和鴉片販子帶來了驚人的暴利。打破了中國對外貿易的長期優勢,使中國由二百多年來的出超國變成入超國。
「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鴉片大量輸入,使中國每年白銀外流達600萬兩,中國國內發生嚴重銀荒,造成銀貴錢賤,財政枯竭,國庫空虛。
鴉片輸入嚴重敗壞了社會風尚,摧殘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煙毒氾濫不僅給中國人在精神上、肉體上帶來損害,同時也破壞了社會生產力,造成東南沿海地區的工商業蕭條和衰落。
1839年3月,林則徐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在廣州籌劃禁煙。林則徐立下誓言「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表示禁絕鴉片的決心。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採取堅決果斷的措施,迫使英商陸續交出2萬多箱鴉片。在林則徐的主持下,將繳獲的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全部銷毀。在現場觀看的廣州城鄉群眾,無不拍手稱快。
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給英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人民維護民族尊嚴,反抗外國侵略的堅定決心。矗立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第一幅巨型浮雕,就是「六·三」銷煙壯觀場面的真實寫照,它將永遠地銘刻在中國人民心中。
1840年6月,英軍首先進犯廣州,遭到清軍的抵抗後,轉攻廈門,又被鄧廷楨的軍隊擊退。1841年1月7日,英軍攻擊沙角、大角炮台。中國軍隊倉促抵抗,傷亡慘重,炮台失陷。英軍進逼虎門。琦善妥協求和,英國單方面宣佈《穿鼻草約》。
琦善的賣國行徑激起清廷上下不滿,道光皇帝認為有損天朝尊嚴,決定對英宣戰。英軍先發制人,再次進攻虎門。關天培親自率軍堅守炮台,以身殉國。1841年5月,英軍進攻廣州,廣州城外的泥城、四方炮台相繼失守。奕山等人喪魂落魄,舉白旗投降。5月27日,中英雙方簽訂《廣州和約》。
8月26日,英軍攻陷廈門。10月1日,英軍再陷定海。10日,鎮海陷落。13日,寧波陷落。道光皇帝為挽回敗局,決定第二次出兵,奕經率軍到達前線後,貿然出兵,全軍潰敗。1842年6月,江南提督陳化成戰死,吳淞口陷落;7月,鎮江陷落。8月,英艦到達南京下關江面。29日,清政府在英國炮艦的威逼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1844年7月、10月,美國和法國乘火打劫,效仿英國,先後威逼清政府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獲得除割地、賠款之外,與英國同樣的特權。從1845年起,比利時、瑞典等國家也都脅迫清政府簽訂了類似條約,中國的主權遭到進一步破壞。鴉片戰爭的失敗和《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政治上獨立自主的中國,戰後由於領土主權遭到破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解體,逐漸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廣東人民的抗英鬥爭,給侵略軍的打擊最為沉重。1841年5月29日,盤踞在廣州北郊四方炮台的英軍,闖入三元里騷擾搶劫。當地群眾奮起抗擊,打死英軍數名。隨後,全村男女老少在三元古廟集合,以三星旗為令旗,「旗進人進,旗退人退」,同時,還聯絡了附近的數千農民和手工業者,手持大刀、長矛,冒雨迎敵。將英軍困在牛欄崗,展開肉搏戰,英軍傷亡慘重。牛欄崗的勝利,鼓舞了人們的鬥志。第二天清晨,2萬多民眾高舉三星旗,把四方炮台圍得水洩不通。在廣州知府的調停下,英軍才得以解圍。三元里人民的抗英鬥爭,是中國人民自發反對外國侵略鬥爭的先聲,顯示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和敢於鬥爭的英雄氣概。三元里抗英後,廣東人民又以「社學」的形式,組織武裝力量,開展反侵略鬥爭。